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愁是白先勇小说集《纽约客》和《台北人》的一个重要主题,对白先勇这一主题的内在意蕴,国内研究者大多认为是表达了一种爱国主义和民族感情,这主要以中山大学王晋民先生的意见最具代表性,他多次在他的评论文章中说到,白先勇小说中的“乡愁”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曲折表现,是他深沉的民族感情的反映。王晋民先生的这一意见得到了国内大部分人的认可。但笔者认为,把白先勇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说成是一种爱国主义感情,是一种非常宽泛和笼统的说法,“爱国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多含义的概念,渴望祖国统一是爱国主义思想,思乡、念乡、礼赞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是爱国主义,同样,对祖国沉滞封闭的社会现状进行批评也是爱国主义,所以,用爱国主义来定义白先勇乡愁的内涵是笼统而不明确的,而且也有过于狭窄和肤浅之嫌,其实,如果从内在心理机制来考察白先勇作品中的乡愁,就不是爱国主义就能说明问题的。况且,考虑到白先勇的小说被介绍到大陆来时的政治背景,就会发现王晋民先生的这一说法是保持了一定弹性而不够深入和全面的。 本文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重新解释白先勇这两部小说集中乡愁的文化内涵,以期发现被前人所忽略的这一主题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文章先对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知识分子的乡愁情结进行心理机制的文化考察,说明他们的乡愁实际上是农业文明所培植的价值态度,是知识分子的文化血脉、精神传统,是体现自己“传统人格”的一种表达方式,包含有对某种文化价值的怀念。白先勇的乡愁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中“乡愁”的文化气质, 是他在中西文化边缘上对自己文化血缘的追溯,是他对于忘却本原、丧失 我之为我的恐惧。但是,由于时空背景的不同,白先勇乡愁中的文化内涵 又与传统有所不同。首先,整个世界向现代文明前进的趋势,使他看到农 业文明旁落的必然性;另外,西方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对人的存在 本质的探索,也影响了白先勇对文化的看法,他认为文化存在的规定性是 使依赖于它存在的人们失去独立性和批判性、乃至失去灵魂、浑浑噩噩存 在的根源。因此,他否定了这种他所认为的无意义的存在,他要挣脱文化 的制约,去寻找和创造自身的存在和相应的价值观念,而实现这一目的的 途径就是流浪。因此,白先勇小说中的乡愁,其实是为了表现“回归—— 流浪”这样一种作者自己对人的文化存在的内在体验,它指向的是作者摆一 脱文化制约后对广阔文化空间的追寻。正是由于这种文化认知的更新和哲 学情境的注人,白先勇小说中的乡愁主题呈现出新的面貌:《纽约客》的 乡愁凸现的是依附于传统农业文化的中国人在现代社会的悲剧,《台北人5) 则从文化心理、文化思维和传统社会政治结构三个方面具体揭示了传统文 化在现代社会悲剧结局的内在性根源。 这样,白先勇通过《纽约客》和《台北人》表达了现代中国人寻觅乡 土而不得的无归属感,但在“回归——流浪”的哲学意境中,他们离开乡 土的流浪之旅并非只有忧伤,还包裹着一种甜蜜,那就是因流浪而带来的 “在路上”的自由。从这一意义上说,白先勇的乡愁小说是摆脱了传统乡 愁主题审美定势、符合当今世界潮流的作品。它反映了在世界性变革和现 代化大潮中海外华人敏锐的历史眼光以及超越自我局限、重构自身文化价 值意识的文化心理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