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师生交往是值得期待的?在当下的教育生活当中,我们总是在不遗余力地批判师生交往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师生交往的缺失、阻隔、异化等;我们也总是在表达着自己所认同的好的师生交往,如平等的、理解的、积极的、相互信任的、教育性的等;为了对师生交往的实际情况不断改善,我们也多角度地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各种办法,如增进交流、借助新媒介、重塑校园文化、开展互动教学等。这种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利于快速缓解师生交往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紧张。但是,当我们在对问题、理想与对策之间的逻辑链条进行梳理,并最终在深度反思师生交往合理性的价值根基时,这种经验主义的努力就会面临理论上的尴尬。从而,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逻辑上先在的问题,即什么样的师生交往是善的?师生交往的善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理论探究,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师生交往作为教育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在行为规范上与道德实践具有同一性,在行为目的上与教育实践具有同一性,在语言及关系形式上与交往实践具有同一性。所以,师生交往实践的合理性应当由道德、教育以及交往的价值规定去表征和论证。据此,本文提出师生交往的善的三重内涵,即道德善、教育善与交往善。在我国教育的历史发展中,从传统农业社会的师生交往到工业社会的师生交往,再到后工业社会的师生交往,其善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在道德善、教育善和交往善的不同存在状态和规定上。在当下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遗迹还在生活中广泛存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制度与文化正在成型,而后工业社会的曙光则借助全球化的交往正从欧美向古老东方渗透。如此复杂的背景下,师生交往的三重善在价值规范与价值追求上必然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形态。所以要表达师生交往在当今时代的理想诉求及确定其合理化的三重价值意蕴,必须基于教育在当今时代的发展。当下,在社会转型的大系统中教育转型得以逐步推进,而人学形态下的教育正在成为当下教育发展的主流。以人学教育学为基础的理念本身正在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之源。师生交往三重善的当代意蕴也必然以人学为支撑而获得各自的表征。而师生交往的合理性诉求,也将在道德善、教育善以及交往善的对立统一中获得存在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