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鳖温室养殖过程中水体出现了“绿色-白色-红色”的更替变化现象,对3种颜色水体的环境因子进行了采样和监测分析,探讨了其中理化因子、浮游生物群落特征的变化规律;从红水中分离纯化出光合细菌1株,并鉴定到种;将该菌株固定化并开展中华鳖养殖水体处理的初步应用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上述结果为中华鳖养殖水体环境因子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三种水样水质的检测结果表明,pH、温度、总磷含量比较稳定;红水中亚硝酸氮含量低于其它两者,初步分析是其中的光合细菌起到了积极的调控作用;总氮、氨氮和化学需氧量偏高,在“绿色-白色-红色”水体中依次递增,而溶氧量在上述水体中依次递减,表明水质在逐渐变差,不能满足中华鳖生长繁殖的要求,需要采取相关措施防止水体的恶化。鉴定出浮游植物28种,共有4门5纲15科21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共12属16种;其次为蓝藻门,6属9种;硅藻门2属2种,裸藻门1属1种,在“绿色-白色-红色”水体中,优势种均为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鉴定出浮游动物16种,其中轮虫3科3属4种,枝角类2科2属2种,桡足类1种,原生动物8科8属9种,优势种均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 calyciflorus),综合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表明绿色水体和白色水体呈现出中度污染,而”红水”呈现出中度污染至重度污染。对“绿色-白色-红色水体中的细菌总数和光合细菌数进行测定,绿水中细菌总数最多,为(3.08±0.04)×10~6CFU/mL。光合细菌数依绿色-白色-红色水体逐渐递增,分别为(1.05±0.11)×10~5CFU/mL、(1.55±0.07)×10~5CFU/mL和(7.30±0.12)×10~5CFU/mL。光合细菌在水体变化过程中逐渐处于优势地位。分离出1株光合细菌,通过菌体和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活细胞吸收光谱扫描和16S rDNA测序,鉴定出该菌株为类球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对固定化材料进行了选择,3%海藻酸钠溶液与4%CaCl2溶液交联,成球质量好,机械强度佳,操作简便,被选作包埋材料。将鉴定出的类球红细菌固定化,并开展实验室规模的中华鳖养殖水体水处理实验,结果表明,COD、氨氮和亚硝酸盐,固定化组去除率比游离态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4%、36%和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