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行CT血管成像(CTA)观察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程度及分布,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以探索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缺血性卒中的中医辨证分型微观化提供有利依据,进一步指导临床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开展有效地中医辨证施治,使中医药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更多优势。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01月150例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病人,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稳定后,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大诊察方法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记录其证型证候总积分,同时采用NIHSS评分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记录总评分。在入院当天或第2天行头颈部CTA,记录患者狭窄血管的分布及狭窄程度。数据运用SPSS19软件进行分析,探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各证型与颅内外血管狭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150例首次发病的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以风痰瘀阻型最为常见(46例,占30.7%),其次为痰热腑实型(30例,占20.0%);风痰瘀阻型以轻度血管狭窄最为常见(123支,占53.7%),痰热腑实证患者血管狭窄以重度狭窄或闭塞比例较大(占47.6%)。2、150例纳入研究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狭窄血管累计441支(62.9%),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血管累计260支(37.1%),两者与中医证型分析,气虚血瘀型颈内动脉系统狭窄比例最高(85.8%),并且容易引起颅内外血管联合病变(90.0%);阴虚风动型血管狭窄以椎-基底动脉系统比例最高(81.8%)。3、NIHSS分型与血管狭窄程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随着NIHSS分型级别的上升,中度、重度-闭塞血管的比例呈增加趋势(r=0.671,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4、不同中医证型的NHI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结果痰湿蒙神型评分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痰湿蒙神型证候积分显著高于其他证型(除痰热腑实型外)(P<0.05);不同中医证型除风痰火亢型、风火上扰型外,其余中医证型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相关性具有统计学差异;NIHSS评分与中医证候积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682,P<0.001。结论1、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医证型以风痰瘀阻型最为常见,并且以轻度血管狭窄最为常见,其次为痰热腑实型,以重度血管狭窄或闭塞最为常见。2、气虚血瘀型患者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多见,并且容易引起颅内外血管合并病变;阴虚风动型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比例最高。3、NIHSS分型与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随着NIHSS分型级别的上升,轻度、中度、重度-闭塞血管的比例呈增加趋势。4、各中医证型中痰湿蒙神型证候积分、NIHSS评分最高,NIHSS评分与中医证候积分(除了风痰火亢型、风火上扰型外)呈显著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