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病毒病害之一,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种病害因大面积流行而受广泛关注。随着抗性品种的选育,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在九十年代得到控制,但近年单一抗性品种大面积种植,品种抗性逐渐趋于丧失,玉米矮花叶病重现抬头迹象。玉米矮花叶病主要病毒有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Sorghum mosa
【基金项目】
:
山西玉米品种抗病性鉴定专项资金项目(2011HX26); 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山西有机旱作生态植保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201903D211001-2); 山西省优秀博士来晋工作奖励资金科研项目(SXYBKY201804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病毒病害之一,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种病害因大面积流行而受广泛关注。随着抗性品种的选育,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在九十年代得到控制,但近年单一抗性品种大面积种植,品种抗性逐渐趋于丧失,玉米矮花叶病重现抬头迹象。玉米矮花叶病主要病毒有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Sorghum mosaic virus(Sr MV)、Pennisetum mosaic virus(Pen MV)等,不仅其主要病毒多样化,病毒的复合侵染也为其防治带来困难。病毒的错综复杂与其传播所具备的迁移性,为玉米矮花叶病的流行爆发奠定了重要基础。本研究从病毒进化、传播途径与药剂防治三个方面解析山西省玉米矮花叶病特征及防控策略。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s RNA、DNA测序对样本进行病毒序列检测、建树、划分种群、分析种群分化、检验选择压。结果表明,山西省玉米矮花叶病病毒仅有SCMV一种;分析其序列发现,与之最相近的株系为S-SCMV,同为山西分离株,但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进化;分析其种群特征,表明山西省SCMV种群相对阻隔,与其它省份种群差异显著;山西省甘蔗花叶病毒的种群在各省种群中选择压最小,种群变异最缓慢。该种群特点为相对阻隔,外来病毒可能通过基因交流打破该种群的平衡,产生进化。2.分别应用RT-PCR与dot-ELISA对种子内、蚜虫体内、盆栽幼苗中SCMV进行检测,并分析传播途径以及侵染循环方式。结果表明,干种子内并未发现病毒,在鲜种子中、幼苗中均检测到病毒;对蚜虫样本以及其采食的病叶样本进行SCMV检测,其中冬前残存蚜虫中检测到大量SCMV,播前蚜虫中检测到微量病毒,且其取食的盆栽幼苗叶片表现出轻微花叶症状,通过PCR检测呈病毒阳性。设计盆栽试验,分析蚜虫在各环境下的传播效率。研究发现,仅凭种传,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病率仅为1.8%。在不同时期蚜虫协助下,玉米矮花叶病发病率均得到显著提高。结果表明,蚜传是病毒爆发与流行的关键因素,在蚜虫传播下,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病率提高了36-46倍;而种传则是病毒长距离迁移的重要途径。3.选用对玉米病毒病防效较好的3种生物源农药,进行基因水平的防治效果测试。以感病材料Mo17与抗病材料黄早四作为试验对象,分别喷施清水、宁南霉素、壳寡糖与灰树花多糖处理,对其体内防御基因以及病毒CP蛋白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壳寡糖处理下,感病品种PR2、PR5、PR7、PR10基因在药剂处理下3~7 d表达量提高明显。PAL基因相对表达量在全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灰树花多糖处理下,感病品种PR2、PR5、PR10基因3 d~7 d表达水平提高。PAL基因相对表达量全期提高;宁南霉素处理下,感病品种各防御基因均在3 d~7 d之间有显著提升。除寄主激发作用外,本研究通过对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表达抑制作用检测,分析病毒扩增条带的浓度,发现该药剂在抑制病原方面也得到良好效果。三种药剂对SCMV均产生不同程度的体内抑制作用,并在防御基因表达中有一定的激发作用。本研究首先确定了引起山西省玉米矮花叶病的病毒种类及其分类地位,并分析了山西地区病毒种群与其它地区种群差异与选择压,总结了可能导致病毒进化的因素,为防治玉米矮花叶病毒提供了重要目标,防范病毒进化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分析病毒的多种传播途径,分析了在不同传播途径、不同种植环境下影响玉米矮花叶病传播的空间、时间因素,为玉米矮花叶病传播途径的阻断提供了科学依据。最终,通过研究三种常见的抗病毒药剂作用机理,从基因表达层面阐述了生物源农药对病毒的抵抗作用,为选用科学与安全的生物源农药提供了实践指导。
其他文献
近年来,大气颗粒物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目前,关于如何降低空气颗粒浓度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植物不仅可以増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加快空气中颗粒物沉降速率,还可以通过叶片截留大气颗粒物,改善空气质量。本研究以中国北方17种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洗脱称重法测定各树种滞尘能力,利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叶片滞尘粒度,扫描电镜观测植物叶表微观结构,运用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
推进杂粮产业发展是山西省实施“特”“优”战略的重要抓手,明确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特征是山西省杂粮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谷子、荞麦是山西省主要杂粮作物,土壤硒、锌含量供应特征也是影响杂粮品质及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山西省谷子、荞麦主产区土壤全量硒锌含量及分布特征,并进一步选择土壤全量硒锌含量高、中和低3个水平样点土壤,分析不同样点土壤硒、锌形态赋存特征,硒、锌形态含量与土壤理化
<正>大单元教学是指将单元内容进行整合所实施的整体化教学,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大有裨益。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具有显著的大单元特点,所以,教师应及时调整自身教学理念,通过制定明晰的单元教学目标、拓展单元主题资源、设计单元任务等手段,渗透大单元概念,帮助学生整合碎片化知识点,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理念是一种注重教育整体化的教学理念,强调将某一阶段的教学
刘庄《钢琴变奏曲》在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基础上,采取自由变奏式手法而完成的音乐创作,其主题内容主要表达了沂蒙山一年四季好风光的美好景色,并在曲式结构上采取变奏分组的创作手法,展现了一副生动、有趣的山东民俗画卷。本文结合《沂蒙山小调》,浅论了《刘庄钢琴变奏曲》的音乐创作及演奏艺术,从而体会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魅力风景的赞美之情。
进入21世纪以来,素质教育理念深入实施,教育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生态课堂是立足于现代化教学理念提出的课堂类型,与应试教学形成对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了一个民主、开放、包容、多元的教学手段。语文是小学教学最主要的学科之一,也是有关汉语母语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建生态课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教学的一个新目标。本文就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对生态课堂的创
本研究通过山西旱塬麦区2019-2021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肥和腐殖酸两种肥料在当地农户施肥模式下不同替代比例以及减氮施肥模式下替代后对冬小麦产量及水肥效应的影响,以期为当地旱塬小麦减氮增效有机替代的绿色可持续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结果如下:(1)在农户施肥水平下,30%和50%腐殖酸和有机肥替代处理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7.5%-18.2%,其中50%有机肥替代处理增产幅
在新中考政策的大背景下,开展初中美术大单元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系统性,从而提高学生在新中考政策下美术展示活动中美术作品的质量,也可以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综合能力和美术核心素养。文章通过调查分析目前初中美术教学现状,阐述了美术大单元教学的意义,并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提出美术大单元教学的设计原则,以湘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为例,探索初中美术大单元的教学策略。
本试验以黄瓜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完全随机设计方案,研究了石灰性土壤中不同镉添加水平(0、1、3、5 mg·kg-1土)下施加不同浓度磷(0、50、100、150、200 mg P2O5·kg-1土)对黄瓜光合作用、抗氧化酶系统、土壤酶活性、土壤镉形态及黄瓜产量品质的影响,阐明磷对黄瓜镉毒害的缓解机制,为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磷肥及保护环境生态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单施Cd处理下,随着施
矿区土地复垦是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煤矿开采造成的土壤质量下降、结构破坏和微生物活性降低是复垦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而施肥被认为是提高土壤质量、改善土壤结构的有效措施。因此,探究不同复垦年限及施肥措施下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其物理组分、胶结物质和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对于复垦土壤培肥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的复垦定位试验平台,以复垦6年
地红蝽Pyrrhocoris tibialis St(?)l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Insecta半翅目Hemiptera红蝽科Pyrrhocoridae,具刺吸式口器,在田间以植物种子和汁液为食,为害农作物范围较广,是重要的农业害虫。本研究通过室内外观测并全程记录地红蝽取食行为,以明确地红蝽特殊取食行为过程;通过自由选择记录地红蝽对不同植物种子和植物叶片的取食选择性;利用Y型嗅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