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现代专业明晰的后见之明来划分,黄宾虹往往被划归为“画家”。然而,“画家”是一个相对晚起的“现代概念”。在黄宾虹成长的年代里,士农工商才是身份认同中更有效的概念。其中士更是四民之首,成为一般人向往的身份。绘画在当时虽是士子文人常有的爱好,但以绘画为专业或谋生却很少进入读书人生活、事业的选项之中,甚至为人所不齿。早年的黄宾虹亦是如此。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父亲的明确要求之下,黄宾虹自小投身科考。更因其在17岁考中秀才取得功名,成为被政府与民间认可的士大夫。在随后的游学之中,黄宾虹通过与其他士大夫的交游,提高了学识、拓宽了眼界,进一步加强了士大夫的身份认同。在此期间,黄宾虹的学问大体成型。其学问训练大致在汉宋之间,而更倾向汉学;对后起的新学、佛学等虽有一定了解,却并不深入。
在19世纪最后十年中,科考内容的改变与黄宾虹父亲的去世,使得黄宾虹放弃了浸润其间二十多年的科举,而走向另外的人生道路。在经过几年的徘徊之后,于1907年前往上海,开始以办报、出书等新式知识分子所常从事的新兴职业谋生;并于1909年开始正式卖画,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画家”的新身份认同。
但几十年的士人生活与学识修养,使得黄宾虹对绘画这一行为以及如何创作作品都有了独特的见解。在黄宾虹心中,绘画是士大夫依仁游艺的行为,关涉文化与道德,所以是他“进道”、“济世”的方式。与之相应的,他推崇更能体现道德学识的宋元士夫画而看轻明清的文人画,更是抵制在近代兴起且成为潮流的写实画风。这些都与其根深蒂固的士人心态与情怀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