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单载波(Single Carrier,SC)体制和多载波(Multi-carrier,MC)体制的兼容形式,基于加权分数傅里叶变换(Weighted-type Fractional Fourier Transform,WFRFT)的混合载波(Hybrid Carrier,HC)体制具有更高的波形设计灵活性。同时,相比SC体制和MC体制,其信号能量更平均地分布在时频平面上,有助于在双选信道下获得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54);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加权分数傅里叶变换域的多分量多天线通信方法”(课题编号:6167117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单载波(Single Carrier,SC)体制和多载波(Multi-carrier,MC)体制的兼容形式,基于加权分数傅里叶变换(Weighted-type Fractional Fourier Transform,WFRFT)的混合载波(Hybrid Carrier,HC)体制具有更高的波形设计灵活性。同时,相比SC体制和MC体制,其信号能量更平均地分布在时频平面上,有助于在双选信道下获得更佳的误码率(Bit Error Rate,BER)性能。本文探索了WFRFT框架下联合局域化思想的波形设计和检测方法,论证了联合局域化与平均化方法带来的优势。本文体现局域化思想所借助的工具主要是快速卷积(Fast Convolution,FC)算法、部分傅里叶变换(Partial FFT,PFFT)算法以及多矢量交织算法。本文将这些时频局域化分析工具引入混合载波系统,以进一步拓展混合载波波形设计的灵活性以及检测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传统的混合载波系统,其发送端一般不做资源块的划分,属于单颗粒混合载波系统。在传统单颗粒混合载波中,通常采用带状均衡与PFFT解调技术来应对双选信道下的衰落影响。虽然在双选信道下其性能优于传统SC和MC体制的性能,但是依旧存在提升空间。基于此,本文进一步采用FC、PFFT等时频局域化信号处理方法与WFRFT相结合,提出了基于快速卷积的重叠保留结构的混合载波检测算法,对传统混合载波在带状均衡或PFFT解调后的信道残余干扰进行局域化集中删除处理,以提升混合载波在双选信道下的检测性能。具体的基于FC的重叠保留结构的检测算法包括两种实现结构,即基于重叠保留与带状均衡的混合载波检测算法以及基于重叠保留与PFFT解调的混合载波检测算法。两种基于FC的重叠保留结构的检测算法复杂度不同,对信道信息的需求不同,可结合获知的信道信息以及实际需要选择。此外,也对基于重叠保留结构的混合载波系统的信道估计算法进行了研究,证明了在相同的导频设计和信道估计算法下,所提基于FC的重叠保留结构的检测算法性能优于传统的混合载波检测算法性能。针对集中式多颗粒混合载波系统多子带之间的干扰问题,引入FC完成频域局域化处理,提出基于快速卷积的滤波混合载波传输算法。传统的混合载波系统为了避免子带间的干扰,主要基于单颗粒考虑进行波形设计。而集中式多颗粒混合载波体制将每一子带视为一个颗粒,并将基于FC的滤波引入混合载波系统,对混合载波进行频域集中式局域化分段以减小子带间的干扰,既能进一步灵活化混合载波的波形设计,又能利用基于FC的滤波结构降低滤波的复杂度。本文所建立的基于FC的多子带滤波混合载波系统不仅能保留混合载波的优势,也能利用基于FC的滤波结构灵活地完成子带配置。本文详细研究了该系统的实现结构,分析了其带外抑制性能、峰均功率比(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PAPR)性能与BER性能。该系统结构不再依赖CP的使用,提升了频谱效率。在频选信道下,本文推导了BER的闭合表达式,并对大时延场景下的均衡系数予以改进以提升性能;在双选信道下,该系统可与基于FC的重叠保留结构的检测算法相结合,并保留性能优势。针对传统的混合载波单颗粒的信号形式,引入多矢量交织这一分布式的局域化方法,提出基于多矢量交织的拓展混合载波波形设计方案以及相应的检测技术。以混合载波矢量为颗粒,将传统的单颗粒混合载波系统拓展到分布式的多颗粒混合载波系统。交织形式的分布式局域化方式与混合载波能有效结合并提升波形设计的灵活性与系统在衰落信道下的BER性能。具体分析了所提基于多矢量交织的拓展混合载波波形在频选信道和双选信道下的性能,并推导了其在频选信道下的BER闭合表达式。同时,分析了残余干扰来说明双选信道下的性能优势。对于所提的基于多矢量交织的混合载波波形,可对各矢量的“WFRFT阶数”、“矢量长度”进行合适的选择,以适应不同的传输环境需求。
其他文献
随着近年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光学成像和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视觉逐渐取代人工视觉在多个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常常需要综合多张相关的图像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图像配准技术能够用来找到从不同视角、不同时间或不同传感器拍摄的多张图像间的相互变换关系,应用于图像拼接、目标检测、姿态识别和视频监控等多个领域。学者们针对不同应用场合从特征提取与匹配、变换模型估计以及图像重采样和变换等子问题进行了深入研
随着各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空间任务的复杂性不断提高,对航天器的位置和姿态进行有效控制是开展各项任务的前提和基础。早期空间任务较为简单,通常只涉及单颗航天器,因此航天器的位置和姿态大多被独立建模和控制。但是在诸如自主抓捕,在轨维修等新型空间任务中,出于安全性和任务特点等多方面考虑,要对两航天器间的相对位置和相对姿态进行同步和准确的控制,此时将位置和姿态分而治之的传统方法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基于上述
为了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业务需求,未来移动通信网络将会是一个多种无线接入技术并存、互补而构成的有机整体。目前,通过网关连接,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实现了业务层面互联互通。然而,面向未来广域万物智联与全球随遇接入等发展需求,这种星地混合网络架构将面临着卫星与地面在频谱、空口和终端等方面集成度较低,频谱稀缺和资源管理不灵活等巨大的挑战。异构云接入架构能够实现高效的网络调度和资源管控,在满足系统可扩展
近距离航天器接近控制技术是空间在轨服务的基础和重要保障,针对复杂且多需求的空间任务,对进行空间服务的航天器设计可靠且精准的控制方法,以提高其在轨运行稳定性、服务适用性及任务收敛性是完成空间任务的先决条件。同时,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近距离接近控制任务的前提和标准。本文考虑外部干扰、模型不确定性、状态信息不可测、输入饱和与安全约束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围绕航天器在近距离接近初始阶段和最终阶段的控制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控制的研究越发重要。智能控制通过学习人类智能活动与信息传递过程的规律,无需控制系统的精确模型,能够解决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控制问题。控制的目标常常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且实际控制系统需要满足有限时间稳定条件。稳定性是动态系统控制理论硏究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李雅普诺夫函数稳定性判据刻画的是系统的稳态性能,闭环系统的收敛形式限制了获得更好控制性能。以上
随着集成电路行业的快速发展,表面贴装技术在电子工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表面贴装技术的核心组成,贴片元件的视觉检测技术对于贴片机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本文研究了贴片元件视觉检测中的若干关键问题,基于亚像素特征设计了贴片元件的视觉检测算法,提高了检测的精度、鲁棒性,以及智能化程度。贴片元件检测的首要一步是对元件进行分类。第2章研究了基于亚像素特征的混合神经网络贴片元件分类方法。贴片元件分类问题的主要困
超构表面(Metasurface)是一种由周期/准周期性分布的电磁散射体组合而成的二维结构,通过对亚波长单元电磁响应的精确设计,可实现对电磁波的幅度、相位、极化等特性的人工调控。其中,相位是影响电磁波波前分布的主要因素,利用超构表面引入特定的空间相位分布函数(即相位型超构表面),可实现满足人为意愿的波前分布和极化调制。基于几何相位的超构表面是圆极化电磁波波前调控的传统方法。在正交圆极化波作用下,几
随着网络技术的完善和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网络化控制系统的研究已成为控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在航空航天、设备制造、过程控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传统的时间触发控制需要频繁利用系统的状态信息,不利于节省通信资源,甚至造成网络控制系统的网络拥塞。因此,作为可以节约系统通信资源、降低系统能耗的事件触发和自触发控制算法近年来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另一方面,输入受限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实际工程中。因此对
高光谱遥感成像具有“图谱合一”的特点,能够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光谱信息,在精细农业、生态监测、矿物勘探以及城市规划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成像条件变化、地物分布复杂,高光谱遥感成像面临“同物异谱”和“同谱异物”的光谱不确定性问题,限制了地物分类与精细识别精度的进一步提升。从成像原理的角度出发,高光谱遥感探测信息的不确定性主要有三个原因:1)成像过程中光谱信息退化;2)高光谱二维成像导致三维空间
逆合成孔径雷达(Invers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SAR)可以全天时全天候对目标进行远距离成像,在战略防御、空间探测、港口监视等军民领域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对ISAR成像效率和成像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需要对常规运动补偿和成像技术进行改进和更新以充分满足新的应用需求。实际应用中,由于激烈的空间攻防对抗和复杂的外界电磁环境干扰等因素,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