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显著,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破坏、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越来越显著等问题与日俱增,给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严重的挑战。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在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具有很强的协同互补优势,然而区域共同面临着多种生态问题。随着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日益完善,将二者相结合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态评价的研究中。基于RS/GIS平台,可以快速、高效、便利地评价区域生态状况。本文结合RS/GIS技术和数理分析等方法,构建了一套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结构、质量及其关键服务的生态本底图谱,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评估。重点分析了研究区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机制,提出驱动分区识别技术,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的农田、森林、草地、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约占研究区面积分别为49.7%、20.7%、16.2%、3.4%。15年,城镇面积明显增加,农田面积大量减少,二者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2)2000—2015年京津冀地区平均最大植被覆盖度约为38.32%,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增长速率为0.060/10a(P<0.01),约占研究区总面积85.44%的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14.56%的植被覆盖度呈下降趋势。(3)京津冀地区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质量均表现出明显的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差异。平均防风固沙量、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分别为5.61×108 t、74.58×108m3、7.98×108 t,增长速率分别为0.11 t hm-2 a-1、0.03×104 m3 km-2 a-1、1.08 t hm-2 a-1。(4)研究区生长季气候整体趋于暖湿趋势,为植被的生长和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水热条件。植被覆盖度与降雨量、气温均呈正相关,其中降雨量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大于气温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正干扰影响的区域占51.67%,负干扰的作用面积占47.87%。其中,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以侵占原有生境的城市扩张现象明显,从而导致这些地区的植被覆盖度、服务功能下降。(5)驱动因素分区方面,人类正干扰型占11.52%,主要集中在承德、张家口、衡水、邢台等地区;负干扰型占12.67%,分布于各地级市的城镇建成区;降雨促进型占11.48%,集中分布在太行山山区的北京-保定地段;非气候和人类干扰明显型占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