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直接影响到各国健康有序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国也不例外。传统的市场主导模式与政府主导模式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都存有一定弊端。事实上,在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中,市场与政府均可发挥重要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高校则是实现市场与政府“双轮驱动”的重要枢纽。要实现高校“枢纽”作用,高校必须从社会发展及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出发,强化自身就业服务职能,协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价值观,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及管理方式,全面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要履行好上述职能,又需要高校与市场(企业)、政府等主体间关系的重构,采取相关措施,搭建合作平台,整合高校、政府与市场等多元主体力量,共同致力于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题。 为了检验前文理论结论在现实经验中的适用性,我们开展案例研究。市场主导为特征的X高校经验的研究验证了高校职能转型及高校与市场主体合作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在X高校经验中,政府并未发挥其相应的职责与功能,存有一定的限度。与X高校经验不同,Y高校经验中,政府发挥了较大作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高校的主体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Y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殊性与政府政策的普遍性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X高校经验与Y高校经验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了理论预设。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无论市场或是政府,都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也存在着无法避免的限度,现实中的选择实际上是在不完全市场和不完全政府二者之间的各种结合之中进行。因此,我们需要从市场和政府相互联动和相互协调的角度来看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破解之道,而高校则将是驱动政府与市场相互联动的重要枢纽。根据这样的认识,高校首先应加强人才培养、指导学生职业规划、搭建实习平台、开展就业形势分析等就业服务职能;还要协调好与市场、政府关系。政府应为高校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信息指导、缩减行业间、区域间、城乡间就业条件差异、指导高校调整专业设置。针对高校与市场关系,首先要尊重就业市场现实,建设基于市场机制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主动加强与市场主体的合作,为大学生实习、就业提供良机,还应建立基于市场机制的高校内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