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反渗透(RO)膜技术在二级出水回用中受到广泛研究,但膜污染是限制该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大量研究表明二级出水中的生物聚合物是导致RO膜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对废水进行预处理是缓解膜污染的主要方法。近年来,臭氧氧化及臭氧氧化-絮凝组合工艺因其对生物聚合物具有优异的降解或去除能力,被广泛用于低压膜过滤的预处理研究。但是,上述预处理方法用于减缓RO膜污染的研究较少且存在争议。本论文以牛血清白蛋白(BS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渗透(RO)膜技术在二级出水回用中受到广泛研究,但膜污染是限制该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大量研究表明二级出水中的生物聚合物是导致RO膜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对废水进行预处理是缓解膜污染的主要方法。近年来,臭氧氧化及臭氧氧化-絮凝组合工艺因其对生物聚合物具有优异的降解或去除能力,被广泛用于低压膜过滤的预处理研究。但是,上述预处理方法用于减缓RO膜污染的研究较少且存在争议。本论文以牛血清白蛋白(BSA)和海藻酸钠(SA)分别模拟生物聚合物蛋白质和多糖,研究臭氧氧化、絮凝及其组合预处理对RO膜污染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研究利用课题组自主研制的细颗粒物在线捕集-化学成分分析系统(RCFP-IC)对北京大气PM_(2.5)中水溶性无机盐进行了为期17年(2004-2020年)的实时观测,并对其浓度长期变化趋势及对政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首先,北京大气总水溶性无机盐(WSII)质量浓度2004-2020年整体呈现波动式下降趋势。WSII在17年间质量浓度均值为53.9±20.9mg/m~3,其中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
三维风场、温度、气溶胶的分布是大气边界层中动力、热力、物质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它们不仅影响局地边界层结构的发展,同时对污染的传输和扩散有重要的影响。边界层结构的精细化探测有助于认知大气边界层大气物理学演变特征,同时有助于了解复杂的边界层结构对大气污染过程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利用当前最为先进的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云高仪和相关大气污染数据,系统分析了多普勒激光雷达在城市复杂下垫面的探测精度,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对各种产品和药物的使用,导致了新兴污染物(ECs)的产生。ECs通常分药品,个人护理产品,破坏内分泌的化学物质,阻燃剂,农药和抗生素等。ECs结构稳定,短期内通常很难自然降解。这些ECs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和影响已受到关注。目前,已开发出多种物理化学法来去除ECs。但是,这些方法成本高昂,并且可能导致二次污染,且不能有效地去除ECs。传统的活性污泥法(C
工业排放的细颗粒物(PM_(2.5))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其随气流进入大气环境后可以引发室内外空气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由于细颗粒物粒径小、重量轻、所受流体曳力巨大,现有除尘技术对它的去除效果并不理想。Cloud-Air-Purifying(CAP)技术是一种新型细颗粒物治理技术,该技术借鉴自然界“成云降雨”原理,利用过饱和水汽使细颗粒物粒径增加,然后再通过旋风除尘
地球大气系统的能量几乎完全来自太阳辐射,气溶胶对大气辐射有散射和吸收作用。因此,由人类活动导致气溶胶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和能量平衡,进而对天气或气候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重污染地区。然而,天气或气候系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种不同过程相互牵连,而且还存在着反馈机制。为了分析气溶胶反馈的影响,在考虑气溶胶对大气辐射影响的物理基础上,对其相关过程的影响进行了
大气颗粒物(PM)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PM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吸入PM中毒性元素是一条重要的人类暴露途径,虽然和这条暴露途径相关的风险评价通常基于元素总浓度,但是基于生物可给浓度可以更准确地评价风险。环境蛋白质组学是利用环境蛋白质组学技术来研究细胞或者生物体对环境刺激因素包括环境污染物等的响应,从而可以鉴定这个过程中受环境因素影响的信号通路、分子机制和暴露标识物。本论文由绪论(第一章)和研
塑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半个多世纪以来,大量的废弃塑料制品进入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塑料在环境中降解缓慢,持久影响环境。有研究表明紫外光是能够引起塑料降解的重要因素,塑料垃圾在环境中经过长时间的光照及其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后,发生破碎形成小的塑料颗粒。小粒径的塑料颗粒在环境中迁移性更强,且容易进入生物体内,因此危害可能更严重。纳米塑料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已经从局地、单一的城市空气污染向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转变,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大气能见度、公众健康等造成巨大影响,引起媒体及公众的普遍关注。随着“蓝天保卫战”、“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等一系列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的制定,关注的重点围绕这些政策措施是否能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的预期而开展,这也主要依赖于空气质量模型在建立合适的源排放-空气质量响应关系的基础上
由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温室气体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从内燃机和化石燃料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CO_2)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因此从大型排放源中捕获CO_2并进行封存被认为是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策略。常见的CO_2捕获方法主要有化学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和低温蒸馏法,其中化学吸收法是工业实际应用最广泛的工艺,但传统塔式的吸收方法由于其设备庞大、价格昂贵,气相和液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