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洪武二十五年,中山王察度请求派遣王子日孜每、阔八马及仁悦慈、寨官之子卢尾段贺志来华入国子监学习。自此琉球每遇新王册封,即会请求派遣官生来华留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这些来华留学的官生取得了较高的汉文成就,创作了大量的汉诗,成为我国古代汉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近年来,我国先后有不少学者撰文爬梳琉球汉文学。黄裔前后撰写了《琉球汉诗——中国诗歌移植的硕果》《琉球汉诗再探》《三探琉球汉诗》《四探琉球汉诗》《五探琉球汉诗》《六探琉球汉诗》等多篇论文,对琉球汉诗作家作品概貌、形式、内容与诗歌移植的特点做了宏观概述,且对琉球汉诗诗人结构和汉诗创作历程做了论述;毛翰也对“琉球汉诗”做了相对细致的研究,发表论文《琉球弹丸缀闽海,得此可补东南荒—琉球汉诗概述》《欲寄相思泪,不知何处流——琉球汉诗概述(2)》,论述了程顺则、蔡铎、曾益、蔡大鼎、林世功等人的诗作;郭丹的《论琉球中山诗的汉诗传统》一文主要从诗歌的内容、艺术表现手法、诗律等方面探讨了琉球中山诗的汉诗传统;陈福康在论文《中国人不可不知道的一段文学史——琉球汉文学概述》中把琉球汉文学分为早期、中期、黄金时代和晚期四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代表诗人、诗歌作品作了概述。我国学者对琉球汉文学研究的特点首先表现为是集中对个人诗文的研究,如程顺则、蔡大鼎、林世功等,其次研究多以论文形式出现,至今未出现一部专门研究琉球汉文学的专著。国外对琉球汉文学的研究,主要以日本为最,如上里贤一的《琉球汉诗选》、《琉球汉诗の旅》;《岩波講座日本文学史》中的《琉球文学》,这些研究在诗集整理出版,展现琉球汉文学的整体面貌、发展特点、发展历程、重要的文学成就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贡献。道光十八年,琉球国王尚育向清庭上书,希望派遣郑学楷、阮宣诏、向克秀、东国兴四人作为这一批官生来北京国子监学习汉文化。经准许,四人于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一日入国子监读书,教习为孙衣言,系统学习汉文化。在其学习期间,教习孙衣言将他们的诗歌择其雅者,辑为《琉球诗录》。 针对国内外琉球汉文学的研究现状,本论文以道光二十一年来华留学的官生阮宣诏、郑学楷、向克秀、东国兴四人所作的汉诗为切入点,拟使用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以及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琉球诗录》的诗人概况,总体面貌,创作与编纂过程,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的研究,看中国传统文化对琉球的影响,琉球汉诗对中国传统诗歌的继承,以及琉球国内的汉学教育和汉文化学习氛围。 本文拟从六个部分来结构本篇论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琉球诗录》的诗人概况与总体面貌,介绍阮宣诏、郑学楷、向克秀、东国兴四位诗人,对《琉球诗录》的整体特点面貌做一个综述。 第二部分对《琉球诗录》中诗歌的创作过程与编纂原则做一个综述介绍。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琉球诗录》的基本内容,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对清庭由衷的尊奉、歌颂;二是对内地风光的欣赏;三是对内地文化的仰慕、广泛认同;四是对内地师友的深厚感情;五是对故乡、亲朋的深切思念。 第四部分分析探究《琉球诗录》的主要艺术成就,从抒情方式、主要意象使用、对典故诗句的化用这三个方面入手。 第五部分是对《琉球诗录》中诗歌创作取得这种成就原因的探究,一是从琉球国内的汉文化学习进行分析,包括阮宣诏、郑学楷二人的家学传统,向克秀、东国兴二人的国学教育,以及官话的推广;一是从北京国子监的汉文化学习来探究,包括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清政府对官生的优厚待遇,官生使用的书籍,教习孙衣言等方面。 最后一部分是结语部分,总结《琉球诗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