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X死我了”是口语中常见的结构,根据构式理论,它属于构式。本文包括绪论、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说明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简述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探究了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本文的主题部分。第二章将“X”分为了形容词和动词两大类,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音节特征方面,单音节的“X”占绝对优势;语义特征方面,构式中的“X”大多蕴含消极意义;历时特征方面,“X死我了”构式真正具有构式义是出现在明代末年。同时,我们认为,“死”的程度义和“死”的隐喻有关。“了”表示事态已经出现了变化,且具有成句的功能。第三章包含了对“X死我了”与“我X死了”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对比。句法方面:“我X死了”结构是典型的主谓式,而“X死我了”结构是动宾式,省略了主语;语义方面,“X死我了”与“我X死了”在语义指向和施受关系方面有差异;语用方面,“X死我了”与“我X死了”的语境适切度不一样,话题、述题、焦点和语体也不一样。随后我们用“元语增量”的理论解释了语用方面差异的原因。两个结构在使用频率,结构固定性方面也有差异。最后本章总结了差异产生的原因:“X”的性质和“我”的移位。第四章包含了对“X死我了”与“X死你了”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对比。句法方面,两个结构的主语有差异;语义方面,两个结构的施受关系不同;语用方面,话题和语气是我们考察差异的两个方面。最后,我们分析了这种主宾互易现象产生的原因:“(你)X死我了”是“(我)X死你了”通过移位形成的。第五章总结了“X死我了”构式的产生机制与动因。“我X死了”转换成了“X死我了”,深层原因是“因果糅合”。此外,“转指理论”和“回溯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X死我了”构式的形成。在探究“X死我了”构式产生的动因时,我们运用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冯胜利的“轻动词理论”。第六章概括了本文的观点,提出了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多层对比,会将“X死我了”构式的研究引入更深的层次,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做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