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国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各省区之间流通产业的发展严重不均衡,部分省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比较分析各个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找出各个省区在流通产业竞争中的优劣势,对于充分挖掘各省区流通产业发展潜力,推动各省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采用了比较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本文比较分析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本文从流通产业总竞争力的六个维度,对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了东部和西部省区之间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差异以及东部、西部地区内部各个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差异,并据此提出了巩固或增强东西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具体建议。本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本文在阐述流通产业竞争力来源、流通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理论时,主要采用了定性分析方法。在构建流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采用了定量分析方法对东西部各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在论证流通对经济增长作用时,本文运用了描述性统计、面板数据(Panel Data)的单位根检验、面板数据的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Feder模型等实证分析方法。在对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时,本文综合运用了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熵值法(Entropy Method)、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和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本文大致可以分为五大部分、七个章节。五大部分分别是:问题提出、理论分析、体系构建、综合评价(实证分析)、对策提出。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问题提出。这一部分涵盖本文的第1章和第2章。第1章为绪论。该章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并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指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等内容。第2章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论证分析了流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该章节是对本文研究意义的具体分析和论证,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外溢效应)两个角度详细分析了流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为本文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铺垫。这一部分涉及本文的第3章和第4章。第3章主要分析了竞争力的含义、竞争力的层次、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基础、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模型和竞争力评价的主要方法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基础是从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四个角度阐述了相关竞争力的来源理论。第4章主要阐述了省域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相关理论。该章首先分析了产业竞争力的含义、产业竞争力的内容以及国家、地区、产业和企业竞争力四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该章节从省域经济竞争力的含义、基本特征和提升理论依据三个方面分析了省域经济竞争力的理论。最后该章阐述了省域流通产业的含义和影响因素等理论。第三部分为体系构建。这一部分主要包括本文的第5章。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之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本文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政策建议提出的科学性。第5章旨在为本文进行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首先,本章指出了本文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选择指标的原则。其次,该章节介绍了评价指标的类型,并指出本文主要采用的评价指标类型。再次,第5章详细阐述了流通基础竞争力等六个分竞争力指标下各个具体指标的含义、计算公式、数据来源等内容。第四部分为综合评价(实证分析)。这一部分主要包括第6章。第6章首先应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熵值法三种评价方法,分别对东西部省区流通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然后,本章节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对三种评价方法进行检验,最终选择了应用熵值法分析所得到的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最后,本章实证分析了东西部地区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和经济综合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第五部分为对策建议。这一部分主要包括第7章。第7章在对本文研究结论进行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基本途径和提升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具体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流通对经济增长全部效应的弹性系数为0.5323,流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但与国外相比,中国流通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尚未充分凸显,在较长一段时期中国仍然需要大力发展流通产业;(2)东部省区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总体水平高于西部省区;(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各省区之间、西部各省区之间的流通总竞争力水平呈现不均衡分布;(4)东西部省区流通总竞争力与流通基础竞争力、流通创新竞争力与流通密度竞争力呈较强的正相关性,流通效率竞争力和流通结构竞争力与流通总竞争力之间呈中度的正相关性,流通发展竞争力与流通总竞争力两者之间呈较弱的负相关性;(5)东西部一些省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和流通总竞争力排名位次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流通总竞争力和经济综合竞争力都较强的11省区,二者的发展与提升具有一定的协调性和同步性。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重新界定了流通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在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者关于流通相关概念定义的基础上,本文重新界定了流通、现代流通和流通产业等概念,为本文准确分析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奠定基础。(2)构建了一套适合中国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共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59个二级指标。其中6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流通基础竞争力、流通密度竞争力、流通结构竞争力、流通效率竞争力、流通创新竞争力和流通发展竞争力。(3)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流通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在评价方法选择中,以往很多学者较多采用的是因子分析法等单一的评价方法。一般而言,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本文分别采用了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中国东西部22省(区、市)流通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最后,从三种评价结果中选择一种相对而言较为合理的评价结果。(4)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方面论证了流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现有文献在分析和论证流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本文主要从生产、就业、消费三个方面分析和论证了流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从促进三次产业增长、提高国民福利和推动城市发展三个方面分析和论证了流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外溢效应)。(5)通过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对流通竞争力来源理论阐述的不够深入。尽管本文从四个层次分析了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但本人仍感觉对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来源理论阐述不够深入。借鉴现有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流通产业的特点构建一套更加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是需要本人一直不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2)没有进行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动态比较。在将来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本人将会继续收集相关年份的统计数据,以便对流通产业竞争力进行动态比较分析,从而使得省域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更完整更科学。(3)对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分类比较还不够深入。本文在对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进行分类比较时,只是结合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几个分竞争力进行了初步地分析,较少结合具体指标详细分析各个省(区、市)流通产业竞争力的优劣势。为了进一步分析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相关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化:(1)可以对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进行动态比较;(2)可以利用流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中的六个分竞争力指标分类比较;(3)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考虑使用一些必要的定性指标;(4)可以对流通产业的具体行业的竞争力进行细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