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制度与能力:国际气候谈判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y124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1992年确立以来,该原则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该原则在写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气候协议后引发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争议。这一争议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因为能力和历史的原因希望发达国家能够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履行好承担国际责任的义务,但发达国家希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可以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立场不同经历了持久的拉锯战,各国对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理解在国际气候协议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然而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各国对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理解的改变却主要出现在《巴黎协定》的签署之后。在《巴黎协定》签署后,各国对于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理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发达国家承担责任改变为世界各国根据“国家自主贡献”的国情承担减排责任,减排路径也发生改变: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在《巴黎协定》的签署前后,部分国家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作为偏正短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内含了国际责任的概念,它源于伦理上国际社会对于各国承担责任的要求,并借助一定的能力衡量标准,通过制度规范化。本文借助伦理、制度、能力这三个维度研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国家需要承担的责任。使用伦理维度是从责任的本体论反映出国家应该拥有的责任,制度维度是从行为准则框架来研究问题,能力维度体现出各个国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依照国情应当肩负的责任。在《巴黎协定》的签署以及各国对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理解的改变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这一原则,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并促进完善国际气候制度,使得国际气候合作有效运行。由于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过程中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通过积极的外交谈判促进了国际合作,《巴黎协定》才得以签署。
其他文献
山西国资委自国家发布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指导意见后开始加大对山西省内大型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改进力度,这就要求这些国有企业开始改进各自的内控体系,在提高各自企业经
现代的祺袍都有省,有省祺袍线条流畅,三围突出,而当今祺袍的设计成功所在有两点。一是结构,二是面料图案,其中图案占了很大的比例,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体现中国灿烂的文化为了保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