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春化繁殖导致大白菜冬性减弱的分子机理初探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zhao08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 pekinensis(Lour)Olsson〕起源于我国,是十字花科芸薹属中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大白菜有先期抽薹现象,即抽薹时间发生在其营养体还未充分长成之前,抽薹后因其失去了食用价值而导致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在我国高海拔地区春夏白菜生产和北方地区春大白菜栽培中,常有先期抽薹现象的发生。大白菜种子连续春化繁殖过程中存在着后代冬性减弱的现象,有研究报道称植物春化后,甲基化水平降低而易抽薹开花。因此为了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大白菜连续春化造成后代冬性减弱的机理,进而指导大白菜良种繁育工作,本试验针对大母株采种以及春化一次、连续春化二次、连续春化三次混合授粉繁育出的大白菜,利用MSAP(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进行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检测。同时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FLC1、FLC2、FCA、SAMS基因在不同处理的大白菜植株上的表达量,并进一步采用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SAMS、FLC1基因的表达。针对FLC1基因表达量的差异,选取表达量差异最大的大母株采种及春化三代植株,对其FLC1基因启动子区域进行BSP(重亚硫酸盐测序法)检测,以分析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对FLC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从而在分子水平上明确连续春化导致冬性减弱的机制。本试验取得如下结论:(1)通过对大母株采种、春化一次、连续春化二次、连续春化三次的A161及A54-1自交系大白菜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发现,这两种大白菜品种的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均随春化次数增加而有所降低。(2)半定量RT-PCR和荧光定量RT-PCR检测A161自交系不同处理植株的SAMS基因,发现SAMS基因的表达量随着连续春化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因SAMS是重要的甲基供体SAM的唯一生成路径,因此认为随着连续春化次数的增加甲基化程度下降,这与MSAP检测结果一致。(3)通过半定量RT-PCR检测A161自交系不同处理植株的FLC1、FLC2、FCA基因的表达量发现,FLC1及FLC2的表达量随着连续春化次数的增加而降低,FCA的表达量随着连续春化次数的增加而升高,这与田间调查的植株冬性随着连续春化次数的增加而减弱相吻合。荧光定量RT-PCR对FLC1基因表达量的进一步检测,也有同样的结果。(4)通过BSP检测FLC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发现连续春化三次的A161自交系-293bp处胞嘧啶C发生了去甲基化,此位点FLC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变化可能导致了FLC1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其他文献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研究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是造成非点源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太湖地区经济发达,土地利用年际变化较大,近几年水环境问题突出,研究太湖流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氮磷营养盐输出影响对整治水质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用太湖地区典型低山丘陵小流域——中田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遥感影像解译获得了中田河流域分析了1979、1988、2001、2010、2013年
秸秆覆盖是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的一项重要栽培措施,在提高土壤蓄水、保水和供水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同时在许多地区能够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然而,一些研究发现,秸秆覆盖条件下作物无法获得与不覆盖时相当的产量,有时甚至显著减产。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水氮供应对旱地冬小麦秸秆覆盖效果的影响,以期查明秸秆覆盖时补充灌水时期和施氮量与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率的关系,从而揭示秸秆覆盖减产的原因,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