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目的微量元素和机体的其他营养成分一样,过多或不足均可对机体造成不利影响,尽管每种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极低,但各自对维持机体生理功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一种缺乏或过度增高都会引起不同脏器和组织的生理紊乱。重度烧伤患者的创面修复贯穿于治疗始终,微量元素在烧伤患者病程的各个时间段出现的不同变化可直接影响创面的愈合。目前国内对烧伤患者早期(伤后<4周)血和尿液中的微量元素变化报道较多,但对严重烧伤患者全身与创面肉芽组织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情况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检测重度烧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段全身与创面肉芽组织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并分析其变化特点及相关全身与局部变化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二、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2007.4-2007.10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住院患者38例,男性34例,女性4例,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34±9)岁,均为烧伤总面积>30%TBSA或三度烧伤面积>10%TBS患者。排除标准:(1)大面积化学烧伤患者;(2)伤前有严重肝、肾衰竭或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3)伤后出现严重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者;(4)有职业性金属元素长期接触史的患者;(5)血红蛋白低于90g/L或白蛋白低于30g/L者。多组间基本资料(平均年龄、烧伤指数、血红蛋白、白蛋白)无显著差异。2.分组: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烧伤组与正常对照组,烧伤组中所有病例按伤后时间不同又分三组:伤后4-6周为A组,伤后6-8周为B组,伤后8-10周为C组;正常对照组设为D组。3.标本采集:(1)血标本采集:患者术前留取空腹静脉抗凝血2ml,摇匀后放置于-70℃超低温冰箱保存。(2)组织标本采集:术中留取创面肉芽组织3×3cm,无菌纱布吸干渗液,冻存于-70℃冰箱中。(3)正常对照组织取自健康新鲜成年皮肤,血标本由健康成年志愿者提供,储存方法同上。4.检测指标与方法:血和组织7种微量元素铁、铜、锌、硒、锰、钴、铅的含量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检测。5.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不满足方差齐性要求时则采用Tambane’s T2法进行多重比较。血与组织中的微量元素相关性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Bivariate)。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结果1.血液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1)烧伤组中铁、钴、铅的含量与D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且烧伤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烧伤组与D组相比,锌和锰在烧伤组中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00);硒和铜在A、B组中的含量与D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在C组中的含量较D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B、C三组间比较发现,锰在三组中的含量持续降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锌、硒、铜在A、B组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但均高于C组(P<0.05)。2.创面组织中微量元素的变化(1)烧伤组中铁、钴、铅的含量与对D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且A、B、C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烧伤组与D组相比,锌、锰、硒在烧伤组中的含量均低于D组,差异显著(P<0.001);铜在烧伤组中的含量均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B、C三组间比较发现,锌和硒在A、B组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但均高于C组(P<0.05),锰和铜在三组中的含量变化不明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中微量元素与组织中微量元素行Bivariate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创面锌、硒、锰、铜和铅的含量变化与血液中的变化存在有显著相关性(rZn=0.823,P=0.000;rSe=0.912,P=0.000;rMn=0.934,P=0.000;rCu=0.786,P=0.000;rPb=0.994,P=0.000);创面铁、钴与血中含量变化相关性不显著(rFe=0.131,P=0.432;rCo=0.107,P=0.521)。四、结论1.严重烧伤患者修复期全血和创面组织中的微量元素均可发生不同变化。2.全血中锌、硒、锰、铜的含量均有降低,锌、硒、铜的下降较为缓慢,锰的下降出现早且呈持续性。3.组织中锌、硒、锰的含量低于正常皮肤,以病程后期较明显;铜在组织中的含量始终高于正常皮肤。4.组织中锌、硒、锰、铜的含量变化与血中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5.诸多微量元素的变化,可能与创面修复期需求量增加、持续丢失与摄入不足等因素有关。6.及时多途径的补充微量元素,有利于恢复其正常浓度,促进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