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伴侵害(peer victimization)是指个体遭受来自同伴攻击的经历,包括个体遭受身体、言语、财物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侵害的经历。对青少年早期的个体而言,他们从小学升入初中,其发展的生态环境、生理、认知发生急剧变化,而且面临同伴关系、同伴地位的重组。由于攻击是学校过渡期阶段青少年常使用的人际策略,所以青少年早期也是同伴侵害发生的高危阶段。同伴侵害作为一种典型的消极同伴经历,会对儿童青少年多方面的适应造成影响。既有研究发现同伴侵害会对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产生消极影响,遭受同伴侵害的青少年可能在学校参与、学习注意力等方面受到干扰,从而表现出学习成绩不良。另一方面,同伴侵害也会导致青少年产生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同伴侵害使青少年承受人际压力,容易导致抑郁等情绪问题行为,并对日后攻击行为的增长具有预测作用。然而根据相互作用模型,同伴侵害与其他因素之间可能呈现持续的、动态的相互影响的模式,已有研究也为同伴侵害与学习成绩、问题行为(抑郁和攻击)之间的不同方向的预测作用提供了实证支持。因此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从学业(学习成绩)、情绪(抑郁)和行为(攻击)三方面来探讨它们对同伴侵害的影响,以及同伴侵害对这些因素的影响,并比较同伴侵害与这三个因素之间关系模式所可能存在的差异。有关同伴侵害与学习成绩、抑郁、攻击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横断数据,而鲜有研究考察朋友数量在其纵向关系中调节作用。友谊是二元人际关系层面亲密的、互惠的和自愿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给予积极感觉的双向结构,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的确具有保护功能。朋友数量作为友谊的重要指标,可能在同伴侵害与学习成绩、抑郁、攻击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鉴于此,本研究在考察同伴侵害与学习成绩、抑郁、攻击之间的纵向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青少年朋友数量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济南市1446名初一学生为被试,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青少年进行测查,以青少年自我报告的Mynard多维同伴侵害量表(MPVS)测量同伴侵害,以及自我报告的Kovacs儿童抑郁量表(CDI)测量抑郁。此外,采用同伴提名的方法测量朋友数量和攻击行为,并收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习成绩指标。通过数据分析,有以下发现:1.同伴侵害与同一时间点的学习成绩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同一时间点的抑郁和攻击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同伴侵害与第二个时间点的学习成绩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抑郁和攻击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2.在青少年早期,学习成绩、抑郁、攻击能显著预测一年后的同伴侵害,具体而言,学习成绩显著负向预测同伴侵害,攻击、抑郁显著正向预测同伴侵害。但是同伴侵害不能显著预测后一年后的学习成绩、抑郁和攻击;3.将学习成绩、抑郁和攻击置于同一交叉滞后模型,考察它们与同伴侵害的独特关联,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影响后,只有抑郁对同伴侵害的预测具有独特效应;4.朋友数量只在抑郁、攻击影响同伴侵害的方向上具有调节作用。具体地,在朋友数量较少的情况下,抑郁(或攻击)显著预测同伴侵害,而在朋友数量较多的情况下,抑郁(或攻击)对同伴侵害的预测作用不显著。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伴侵害影响学习成绩、问题行为这一方向上,朋友数量的调节效应不显著;5.将学习成绩、抑郁、攻击和同伴侵害置于同一调节效应模型,考察朋友数量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朋友数量同样只在问题行为影响同伴侵害的方向上具有调节作用,说明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