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诚信是这个时代不容回避的问题,也是教育的一个热点。虽然普通教育确实能从认知、情感和理性等方面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但我们的学校教育却过于“直率”,在“缺什么,就教什么”这一简单的思维逻辑下,用“诚信教育”去代替“通过普通教育提高学生的诚信素养”。虽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如火如荼的教育面貌,但若没有把握诚信问题的根本原因,以及诚信得以存在的基础,学校诚信教育仍然有可能走向经不起现实拷问的、虚伪和短暂的形式教育。为此,我们提出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诚信去取代“诚信教育”中的诚信,这事实上也是为“通过普通教育提高学生的诚信素养”正名,将基础教育作为一种生活背景,以此来观照小学生诚信问题的根源。论文试图通过真实的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并且从实践感性上升到教育哲学理性,再返回实践本身,这样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展开研究。真实的教育问题是当前的小学校园生活安全感、归属感和公正感缺失,从而失去了诚信得以存在的生活基础。在小学校园生活中,世故、功利,且与真实生活无关的知识教学;在价值取向上鼓励牺牲,却不注重公平的道德教育;不注重集体生活的严肃性,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行为准则;没有足够休闲的时间安排;不停用统一的标准暴力地指导学生,要求他们“应该这样,不该那样”的话语系统;盲目信赖,被动听从,而使学生失去独立的自我意识和道德判断的师生关系,等等,都足以构成小学生诚信缺失的理由。因此,改变校园生活的现状才是诚信得以挺立的根本出发点。以树立公正和平等的契约关系,形成真正的群体,建立宽容的生活环境为目标,我们试图构筑一个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公正感的“小学校园诚信生活”。我们提出知识教学的真诚、真实和开放;学生评价的客观性与个别化;集体规则的公正和严肃;仪式活动的共处和参与;自由实践的保障与规则实践;教师语言的信任和包容;教师行为的“形象代言”等建议。但教育哲学不对固定的、可以作为参考的模式感兴趣,不愿让理性思维成为机械的技术。这些建议与其说是生活方式的革新,不如说是一种价值引导,影响学校教育者的思想,促使他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