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是指身份意义上的农村居民,主要包括农业劳动者、非农业劳动者、农民知识分子和农村管理者等。农民现代化就是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化过程,主要是农民主体性突现和主体意识强化的过程,包括农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生活习惯以及渗透在社会意识中的政治观念、经济观念和法律道德观念等方面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人的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难度也最大的部分。我国是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70%。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人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民现代化大致经历了探索阶段、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的发展历程。我国绝大部分农民的社会地位、职业、收入和生活水平以及思想意识和观念等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们主动参与市场竞争,重视商品化生产和经营,初步具有风险意识和时间观念,他们对政治的参与意识与参与热情大大提高,逐步学会用法律手段来解决矛盾和争端,他们对人格独立、平等和民主的要求日益强烈,他们逐渐突破传统意识的束缚,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日趋理性化。这些都是农民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成果。但是由于一系列主客观原因,绝大多数农民身上还存在许多非现代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卑微从众,唯心主义;急功近利,平均主义;礼大于法,宗法主义;道德滑坡,利已主义;等等。影响农民现代性提升的制约因素很多。从历史背景看,我国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化等方面现代化总体程度制约了农民现代化水平。从制度层面看,目前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制度、社保制度和教育制度都极大的束缚了农民现代性的提升。从观念层面看,城市既得利益者的拒绝和歧视,城市决策者的排斥和犹豫阻碍了农民对城市的认同和靠拢,影响了农民的市民意识和公共道德培育。从农民自身看,他们受传统文化浸润最深,几千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根深蒂固,不易改变,再加上受到科学文化水平的限制,都使得农民现代化进程困难重重。农民现代化必然也必须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化和拓展而大力向前推进。现阶段,推进农民现代化,应当从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出发,借鉴发达国家农民现代化经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民现代化道路。其基本思路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科学技术,加速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民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消除制度阻隔,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维护农民基本权益,为农民现代化奠定稳定的政治基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肃清农民残余封建意识,引导农民价值观念的变革,为农民现代化奠定先进的文化基础;打破农村封闭的社会结构,加强农民的自由流动,促进各阶层间的沟通与理解,为农民现代化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大力发展教育,充分尊重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国家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和制度完善与农民自下而上的现代化能力诉求和能力提升之间的有效互动,从而通过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最终走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