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总结、吸收、借鉴国内外关于生活方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狭义的生活方式角度来研究失地农民,将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界定为:失地农民的日常生活活动特征和其表现形式。在参考以往文献和专家咨询意见,并结合我国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生活方式、观念意识五个维度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现状、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本研究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例,对龙马潭区、江阳区的失地农民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3份,有效回收率为86.5%。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并结合个案访谈的定性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劳动生活方式方面,失地农民就业质量低、稳定性差,并且工作流动性大。随着被征地时间的增长,失地农民内部分异现象开始突显,并且贫困化趋势日益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失地农民素质不高、观念陈旧;政府政策考虑不周、执行不力;社会环境条件限制就业范围: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第二,在消费生活方式方面,失地农民仍然是生存型的消费,消费水平还比较低,消费普遍节俭,但是,消费支出增加较大,开支向多元化发展。这主要是由他们的经济收入所决定的,而且受传统观念影响,他们在心理上有较强的不安全感,所以节约意识比较浓厚。由于城市消费比较高,所以,消费支出增加较快。第三,闲暇生活方式方面,失地农民的闲暇生活安排比较单调,目的性较弱,和农村的闲暇安排区别不大。这主要是受其经济收入所影响,以及失地农民社区规划建设的局限,公共空间明显不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相对缺乏等原因造成。第四,社会交往生活方式方面,失地农民的社会交往中出现了业缘关系,手段和方式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他们的交往空间仍然比较封闭,交往范围比较狭窄,具有较高的同质性。这主要源于生活的压力、居住方式的变化,以及城市社会中人们的排斥。第五,在观念意识方面,失地农民已经开始显现出城市的现代意识,他们对城市开始由被动进入转为主动接受和适应。但是,他们对身份的认同出现危机,小农意识仍然比较强烈。原因主要在于集中安置方式对他们农村生活方式的强化作用,以及失地农民内心的乡土情节和内心对城市的排斥。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为使失地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从改变观念、加强培训、鼓励创业等方面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再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二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弘扬传统养老观念等方式来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三是加强失地农民社区建设,营造社区市民文化,促使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生活;四是积极探索分散安置的方式,提升失地农民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