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认同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项重大课题。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如何立足人民的立场,制定周密的计划方案,增进人民国家认同的自觉意识,开展国家认同建设,是当前的一项重大思考。长寿县抗美援朝运动的历史经验能够为新时代培植民众国家认同提供有益借鉴。新中国成立初期,执掌新政权的中国共产党需要得到全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认同和支持,无产阶级国家民众的国家认同不仅仅包括对新政权合法性的认同,更应该包括爱国主义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在内的有机统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为中国共产党引导民众建构国家认同创造了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美援朝运动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全民式的大动员,是促进民众建构国家认同的良好契机。“抗美援朝”是中国共产党在异常紧迫和艰难的情况下做出的重大决策,在国际上新中国展现了不畏强权、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正义形象。与之呼应的抗美援朝运动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深入到每一人、每一处开展时事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民众心中树立强大自信、热爱和平的新中国形象,培养民众的国家观念,引导民众建构国家认同。本文以长寿县为例,首先考察了抗美援朝运动中建构国家认同的历史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50年12月至1951年4月抗美援朝运动初期是培育民众新知的阶段,1951年5月至1952年10月抗美援朝运动中期是建构民众国家认同的主要阶段,1952年11月至1954年抗美援朝运动后期是深化民众国家认同的阶段。紧接着以工人、农民和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把建构国家认同的过程具体落实到三个不同群体,分析群体的心理,分别探讨民众复杂思想、态度和行为上的转变,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国家认同的建构。长寿县工人国家认同的建构,描述了抗美援朝运动前期工人的复杂矛盾心理,即工人的主人翁意识萌芽,却在亲美、恐美、崇美的交织中迷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经过“五一”劳动节的洗礼,配合企业进行生产改革和民主改革,响应“马恒昌”小组发出的劳动竞赛倡议,真正做到爱国与生产两不误。工人通过检举和清洗,认清了敌我界限,最终在阶级团结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工人的国家认同最终体现在工人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长寿县农民国家认同的建构,分析了传统农民的政治冷漠心理和渴望和平、渴望土地的心态。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改革,用土地把农民纳入政治生活。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后,中国共产党以情感动员为主,开展诉苦运动,并通过培育宣传骨干在农村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在农民心中根植了“美帝国主义”的形象,同时塑造和发现农业劳模,通过榜样的力量打消农民的生产顾虑,掀起了劳动生产的热潮。传统农民的政治觉醒与国家观念的孕育,是建构国家认同的第一步。长寿县中小学生国家认同的建构,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利用抗美援朝运动的政治环境,对中小学生进行一场具有切身体验的爱国教育,引导学生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兼顾时事学习与文化学习,上街下田,通过写慰问信与志愿军互动,将中小学生懵懂的国家观教化为为祖国肩负使命的爱国主义观念,中小学生在“自发”向“自觉”的转变过程中建构起对新中国的国家认同。最后根据长寿县抗美援朝运动中的历史实践总结得出四大经验,以期为新时期强化民众的国家认同提供借鉴:一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整合以党为核心的政治资源;二是要牢牢把握话语权,主导政治传播视野中的国家形象;三是要注重宣传策略和艺术,坚持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宣传工作方式;四是要融入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加强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