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无主义通常泛指对某种甚至一切对象、事物持有一种绝对否定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虚无主义这一语词的使用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从古罗马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到近代德国宗教哲学家F·H·雅可比,再到19世纪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都对虚无主义有过论述;但虚无主义在哲学上被详尽、系统和深入地阐释,始于尼采。尼采发现了因上帝之死所带来的人们心目中的最高价值的崩塌过程,此过程在尼采看来,即是虚无主义的逐步显现过程。尼采指出,既然虚无主义表现为一种最高价值的废除,那么,克服虚无主义就必须从价值入手。首先要重估一切价值,打破旧有的一切信仰和思想体系,进而以一种全新的价值即权力意志来填补上帝这一最高价值本体的不在场。尽管尼采的超人哲学具有很强的此岸性,但超人终归只是一种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的人。因此,其诉诸新的价值本体即权力意志来克服虚无主义,只能以失败告终。海德格尔由尼采的价值论之思,上升到了对虚无主义的存在论省察。一方面,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指认是准确的,尤其对虚无主义的现实表征的描述不可谓不深刻;另一方面,海德格尔看到,尼采仅仅局限于在价值领域内寻求克服虚无主义,必然陷入价值论的循环。因为以一种价值来克服另外一种价值,无论该价值多么与众不同,仍然难免重新陷入虚无主义的窠臼。海德格尔从存在论的视域出发,将虚无主义描述为现代人的无家可归状态。海氏提出,克服虚无主义必须要找到人们的存在根基,简言之,即通过追问存在来克服虚无。然而纵观海德格尔的思想,无论是早期以此在建构的基础存在论,还是转向后略带神秘主义色彩的大道之说,都无法消解掉虚无主义这个“最可怕的敌人”,以致其晚年只能慨叹:只有一位上帝能救渡我们。在尼采和海德格尔陷入理论困境之处,马克思的思想为人类克服虚无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启示:第一,马克思始终关注人类的感性经验世界,而不去过多地探讨或论证抽象的超验世界。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正是由于将抽象的超验世界实体化、独立化,进而导致其将世界二重化为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天国世界与世俗世界、现象世界与自在之物等。可以说,这种二重化的世界观,是虚无主义产生的重要理论前提。第二,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体”出发,通过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由于“现实的个体”这一研究出发点力求在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因此马克思的思想便极有可能防止以集体主义湮没个人,又可以防止人们陷入主观主义和唯我论,而后两种倾向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虚无主义。第三,马克思不满足于理论内部的批判,而是结合社会现实,诉诸于比“解释世界”更为重要的“改变世界”。即是说,世界观的改变仅仅是一个理论前提,世界的改变才是问题的关键和根本所在。马克思与传统形而上学的最大异质点也恰恰在于此。在马克思看来,现实世界的改变,最主要体现在对私有制和资本的扬弃。马克思也正是通过洞察资本的虚无化本质,进而谋求扬弃异化,从而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第四,马克思全部学说的最终落脚点是共产主义。由于共产主义既可以作为一种远大的社会理想,同时又是一种现实的历史运动,即可以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神圣性与世俗性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因此是虚无主义的最终克服。本文由当前人们所面临的各种精神困境引发思考,对虚无主义课题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的剖析。具体说来,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虚无主义的哲学透视。这部分主要从价值论与存在论两个视角对虚无主义的本质作了基础性的界定与廓清。第二章,虚无主义的理论批判。这一章通过对比马克思与传统形而上学关于世界与人这一根本问题的不同理解,进而明晰了马克思之于虚无主义理论批判的可能性。第三章,虚无主义的现实考察。这一章由理论过渡到现实,由形而上学批判上升到异化、私有制和资本的现实扬弃,最终确证马克思的学说克服虚无主义的现实性。第四章,虚无主义的积极克服。这一章首先澄清了人们对共产主义思想的种种误解,进而将共产主义视作马克思全部学说的最终落脚点,同时也是对虚无主义的积极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