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持续低迷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之一,并且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基于这一背景,对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经济领域重点关注问题之一。习惯形成作为一种特殊的效用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被主流研究所重视,原因一方面缘于习惯形成理论可以合理解释理性预期持久收入假说所引发的消费过度敏感和消费过度平滑问题,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习惯形成理论可以反映消费决策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并且,习惯形成理论对经济学其它研究领域,如资本资产定价、商业周期以及货币政策等方面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为此,以习惯形成理论为视角,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不失为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本文遵循理论→实证→结论这一整体研究思路,全文共分为7章。第1章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框架、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2章对习惯形成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与评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撑。考虑到研究问题所处制度、经济环境的变化,第3章分析了经济转轨时期收支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得出初步结论的同时也为之后实证研究在变量选择、参数解释方面提供理论依据。第4章将习惯形成、不确定性纳入消费跨期最优化分析框架,重点考察了习惯形成、不确性对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第5章将内部习惯形成、外部习惯形成引入传统AIDS需求系统,考察了农村居民各类消费支出的内部习惯形成以及城镇居民示范效应(外部习惯形成)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在完成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第6章对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习惯形成关系进行了研究,依此来回答中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储蓄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对居民习惯形成的影响。第7章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习惯形成是影响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重要解释变量。习惯形成类似于谨慎,习惯形成参数越大,消费对收入的弹性则越小,居民储蓄就越多,中国城乡居民的高储蓄率很大程度与此有关。另一方面,习惯形成导致的“习惯储蓄”降低了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这意味着习惯形成参数越大,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就越小。研究同时也发现,尽管习惯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确定性的影响,但是不确定性仍是影响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重要解释变量。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显示,城乡居民消费互动,即正外部习惯形成效应,主要集中在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服务和医疗保健支出方面,这些消费支出具有明显的“生产性消费”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居民消费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而非盲目攀比。对经济增长与居民习惯关系的研究表明,持续高增长冲击增强了居民的“消费记忆”,使得习惯形成参数变大,居民消费变得谨慎。研究结论为中国经济高增长导致高储蓄提供了一种解释途径。同时也说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有待提高,粗放型高增长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消费心态。对制度变迁与习惯形成关系的研究显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对居民习惯形成有显著影响作用。结论从另一视角说明消费问题不仅仅是居民家庭个体决策问题,制度安排同样是重要影响因素。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以形成内需为主,促进中国经济向更加均衡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应政策建议,如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缩小收入差距、规范房地产产业发展、发展消费信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