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摆脱了短缺状况,市场环境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相伴而来的问题是:主要消费品供过于求,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我国经济面临的市场约束日益增强。中国受到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次是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一次是2008年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世界金融危机,两次危机使我国出口减少,经济增长受到阻碍,为了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央明确提出将增长的主要着力点放在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在宏观调控层面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在此背景下,合理引导农村居民消费、启动农村市场无疑对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居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市场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开发余地,深入研究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对国家准确把握农民需求,找准开拓农村市场的切入点,完善农村消费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西方消费理论和国内研究动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历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消费资料,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水平、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动的特征,接着从定性和定量上分析了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最后提出政策建议。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以西方消费理论为基础,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关系作定性分析;另一方面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从定量方面来分析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特征。在研究消费时,既分析了某一年份的变化,同时又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观察变化趋势,采用了大量的图表加以趋势上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在收入因素分析中,尽管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设定很狭窄,但仍然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有很强的解释作用;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也具有很好的解释作用。在非收入因素分析中,除价格预期能很好解释农村居民消费外,名义利率、农村人口比重均不具有较好的解释力,且三个因素基本上对平均消费倾向没有影响。因此,稳定持续增长的收入和资产性财富的增加有利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