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所谓"不求仙方,只觅睡方",中医传统医学在不寐(失眠症)上突显了卓越的的临床诊疗效果与特色,尤其是辨证论治思维,如阴阳、五脏、营卫、气血津液等更是诊疗的精髓所在。但辨证思路也有其局限与不合理性,因此中医诊断学引入了"证候要素"一词,但证素体系研究尚不足,亟待完善合理与规范。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提取剥离"、"以方测证"与临床数理化分析"审外揣内",使不寐证候要素提取再应证组合,尽可能如实地反映不寐临床表现与证素相关性,证素结构、证素组合等规律,希冀为不寐的诊疗提供进一步的参考意义。方法:1)以古籍、教材、期刊、医案、经验集等文献资料为依据,运用降维分解的思路,将文献中病因病机拆分为神魂、情志、气血、阴阳、营卫、外邪、痰瘀、火热、胃不和9个病机类;症状拆分至失眠主诉、精神状态、寒热、汗症、疼痛、五官、饮食口味、语言声音、分泌排泄物、舌脉10个症状类;方剂用药拆分为解表、清热、泻下、化湿、利水、温里、理气、消食、化瘀、化痰、安神、平肝、补益、收涩、祛风湿、开窍药16类,证型拆分为气虚、阳虚、血虚、阴虚、血瘀、气滞、痰证、水湿、火热、内寒、外感表证11证候要素;病位梳理为心、肝、脾、胃、胆、肾6个,为下文的临床研究的升阶组合思路奠定研究基础。2)制定《失眠临床证候辨证表》,收集271例失眠患者的一般资料、睡眠主诉及伴随症状、舌象与脉象,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上述11个病性证候要素的描述,通过统计软件R、SPSS 19.0、Apriori算法,分别运用关联规则分析、欧式距离运算以及系统聚类分析,由运算公式客观地将单一患者分别归类入11个证候要素之中,分析不寐的临床表现特点,不寐的睡眠障碍特征,不寐的证候要素构成,睡眠障碍与证候的相关性,以及不寐的证候要素组合规律等。结果:1)本次调研选取不寐患者271名,男女比例约为2:3,以51~60岁阶段为最常见。不寐患者主诉最常见的为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而易醒、早醒多伴随易惊等心神不宁的症状,醒后难眠多见于伴随强迫的患者。最常伴随神疲乏力,困倦健忘,肢冷,口唇干,舌淡白,齿痕,苔黄,脉细,显示出以气虚为主的表现。同时以下症状高发:头痛(偏头痛、巅顶痛);面色青黄、晦暗、淡白;食少、食后困顿;口淡不渴,渴而多饮,渴而不饮,或伴口苦;便秘或便溏;夜尿或尿黄;舌淡白或红、胖大、齿痕舌、裂纹舌、瘦小舌、舌下络脉瘀曲;脉虚细无力、或浮数、或沉迟。2)不寐与睡眠周期异常关系:难以入睡者与快速眼动期、非快速动眼睡眠期的异常相关,睡眠不深与非快速动眼睡眠期Ⅲ、Ⅳ期异常相关;多梦为快速眼动期的持续状态;易醒、早醒而醒后不易再入眠与非快速动眼睡眠Ⅰ期异常相关。彻夜不眠为整夜的睡眠潜伏期,当易醒发生时,则出现醒后难眠的彻夜不眠现象。3)根据欧氏距离运算,不寐的证候要素提取的证候要素综合排名第1位阳虚证,第2位为气虚证,第3位为阴虚证,第4位为血瘀证,第5位为血虚证,第6位为火热证,第7位为水湿证,第8位为痰证、第9位为外感证,第10位为气滞证,第11位为内寒证。4)其证候要素组合规律为:气虚与阴虚、阳虚、血虚、痰、瘀、热组合;阳虚与血虚、阴虚、气滞、痰、瘀、湿、外感组合;阴虚与血虚、痰、瘀、湿、热、外感组合;血虚与痰、瘀、湿、热、气滞、营卫失调相组合;血瘀与湿、痰、热组合;痰、湿、热两两结合。5)睡眠障碍与证候的相关性为:气虚证与醒后难眠、彻夜不眠组相关;阳虚者与难以入睡、睡眠不深相关;阴虚证见于睡眠不深、彻夜不眠;血虚证见于难以入眠、醒后难眠、彻夜不眠;气滞证、血瘀证、内寒证、水湿证见于易醒、早醒;火热证、痰证、外感证在早醒、易醒的基础上,还有多梦的表现。结论:1)临床上应区分"病机、证型、证候要素"三者的关系,病机是联系客观因素的理论解释,表达疾病过程与本质;证型名称用来表达一组症状群,每一个症状只是衡量整体状态的其中变量;而证候要素是证候的最小单元,包括病性和病位,能概括与体现疾病的本质特征。2)采用证候要素降维升阶的思维,应证组合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准确性与灵活适用性,可在临床了解现病史、病因病机等后,按照症状、体征、舌脉确定证候要素,再确定病位升阶组合成证型,以组方用药是运用降维升阶对临床执简驭繁的重要辨证思维。3)运用关联规律分、欧式距离、系统聚类三种运算统计,可以减少辨证的人为主观性,提高临证的客观依据。4)不寐总病机为本虚标实、阴阳失交,以气血不足、阴阳亏虚为本,气滞血瘀、痰湿、火热、内寒、外感实证为标。5)预测推导作用,不寐的7个主诉能推导证候要素,证候要素相反能够预测不寐的主诉,在临床起到诊断相互参考补充的作用。6)降维升阶的证候要素思维,有利于诊疗既察因又求于本,同时不忽略对症处理标本兼治。根据不寐的本虚标实特征,再结合症候群的表现对症治疗,标本兼治,充分发挥中医传统医学在不寐(失眠症)上的诊疗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