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需要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影响着社会和谐发展,因此要引起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农民工的物质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却陷入危机,健康、合理的精神需要很难满足。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有所提高,在思想意识、价值选择、生活目标、消费方式等方面与老一代农民工差别显著,所以他们在情感、心理、精神出现的问题更加的突出和棘手,需要迫切的解决。本文着手于现实问题,用马克思精神需要思想作为理论依据,把马克思关于精神需要的观点应用于全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需要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对精神需要的内涵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深化了马克思关于精神需要的认识;从人类的角度,精神需要是人类与其它动物根本区别的主要标志。从人与人的角度,精神需要是反映人的本质的内在表征;从人与自身的角度,精神需要是为了完善自我的精神世界。马克思认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全面、协调的发展,才能促进人的体力、智力、创造力等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精神需要的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精神需要的合理满足,有助于人身心健康的发展。精神需要的合理满足,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用马克思精神需要思想解决中国当代出现的一些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阶段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问题突出,找出其精神需要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建议,是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中国化的创新要求,使理论与现实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全文正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内涵和特征,以及马克思关于精神需要内涵和特征的阐释。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在城市务工或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他们的特征表现为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心中充满梦想;融入城市愿望强烈,渴望得到认可;思想观念更加多元,维权意识增强;生活消费方式开放,更重精神需要。马克思认为精神需要是人特有的较高级的需要,是人们在与精神有关的方面所产生的一系列需要。精神需要的特征表现为受制约性和超越性的统一;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统一;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统一。第二部分阐述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需要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感情孤独空虚,精神压力大;教育愿望强烈,实现困难多;休闲娱乐单一,层次水平低;信仰迷失淡化,无精神支柱。他们出现的问题涉及到精神需要的不同层次,情感和教育是基础型精神需要,这两方面出现的困境是目前最主要、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休闲娱乐是享受型精神需要,对于他们的业余生活有重要作用。信仰是发展型精神需要,是最高级的精神需要,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柱。第三部分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需要困境产生的多方面原因。城乡二元体制是造成精神需要困境的根本原因;社会各界重视不足是造成精神需要困境的重要原因;自身因素的限制是精神需要困境的直接原因。第四部分提出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需要困境的建设性路径,分别从国家、社会、企业、个体四个层面来构建精神关怀体系。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需要的问题,需要多方共同的努力。国家主要从改革制度、提供政策入手,为他们提供有利的政策保障;社会主要发挥大众媒体、社区的作用,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企业工会要积极开展培训以及组织娱乐活动,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生活;个体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资源满足自身的合理的精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