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颅脑爆震伤主要表现为出血灶、非出血灶(脑水肿)、白质纤维束损伤,但以往CT和常规MRI(T1WI,T2WI)较难早期发现病变,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弥散张量加权成像(DTI)能够较敏感的检出这些病变。因此探讨SWI、DWI、DTI对兔颅脑爆震伤早期出血灶、非出血灶、白质纤维束诊断价值和预后评估作用,以及评价出血灶、非出血灶及ADC值和FA值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并分析脑白质纤维束弥散张量成像(DTT)显示颅脑爆震伤后白质纤维束损伤的类型,为颅脑爆震伤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是以30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对象,建立颅脑爆震伤模型,炸后执行CT、常规MRI,SWI,DWI,DTI扫描,采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和Functool2软件对感兴趣区进行量化分析,后解剖实验兔颅脑,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颅脑组织病理学改变,与其同一层面SWI,DWI,DTI图像进行对照分析。对30只实验兔的影像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根据横断面原始图像及2D,3D后处理图像,详细分析并记录病灶部位、数目、形态、爆炸前后ADC值和FA值改变以及白质纤维束损伤类型,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炸后30只实验兔中6只CT,T1WI口T2WI序列显示脑内未见任何异常信号影,其中CT仅显示脑内积气与较大出血灶,2只SWI,DWI,DTI未发现任何异常信号。CT, T1WI, T2WI, SWI分别检出出血灶数目为22个,102个,221个,738个,SWI序列检出出血灶数目多于常规T1WI、T2WI序列(x2=10.00,P<0.01)。SWI序列显示出血灶形态呈点状(315/42.7%),片状(218/29.5%)及线样(205/27.8%)低信号影,边缘清晰。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曲线比较CT、T1WI、T2WI、SWI检出出血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其分别为:38.5%,37.5%;77.5%,64.5%;87.5%,53.1%;96.1%,90.0%;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实验兔SWI序列检出出血灶数目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性(r=-0.667,P<0.05)。CT,T1WI,T2WI, DWI分别检出非出血灶(脑水肿)数目为0个,49个,91个,189个,其中DWI显示非出血灶数目最多,DWI序列检出非出血灶数目多于常规MRI序列(x2=10.01,P<0.01)。MRI常规序列检出非出血灶,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序列显示亮白高信号影,边界显示更清。DWI显示非出血灶,呈点状(54/28.5%)、片状(102/54.0%)和线样(33/17.5%)高信号影,边缘清晰。亦采用ROC曲线比较T1WI,T2WI,DWI检出出血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2.5%,27.3%;73.1%,68.7%;100%,97.7%;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实验兔DWI序列检出出血灶数目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r=-0.829,P<0.05)。DTI显示测量炸后所测感兴趣区ADC值、FA值降低,尤其内囊区降低显著(分别为:t=9.6,P<0.01;t=22.29,P<0.01)。大脑半球白质、脑干ADC值、FA值降低程度与生存时间呈线性相关(分别为:r=0.53,P=-0.05;r=0.13,P=-0.03;r=0.0.25,P=0.04;r=0.27,P=0.02)。白质纤维束异常改变类型为:编码颜色改变(2/30只,6.67%);缺失/断裂+移位(8/30只,26.67%);稀少+缺失/断裂(6/30只,20.00%);编码颜色改变+缺失/断裂+移位14/30只,46.67%)。根据实验结果表明颅脑爆震伤常以闭合性脑损伤与开放性脑损伤同时存在,其原发性损伤主要源于爆震冲击波对头颅撞击的结果;SWI、DWI能够敏感、准确检出出血灶及非出血灶的数目、部位及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出血灶及非出血灶的数目和分布部位与病情严重性及预后具有明显负相关性;FA值、ADC值的改变与患者的病情严重性及预后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DTI对于准确评估损伤严重性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DTT技术能够直观、清晰显示颅脑爆震伤所导致的周围白质纤维束损伤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病人预后的预测提供了最佳的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