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跨学科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当代重大的科技、经济和社会问题呈现出高度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现代社会进入了系统化、综合化和整体化的时期。另一方面,学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迈向交叉融合,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各学科领域之间相互交叉、融合与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学科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是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实现了现代科学研究的一次次重大创新突破和成果。在此背景下,跨学科的研究和教育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共识并形成了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作为培养创新性和复合型人才主阵地的研究型大学要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下基于传统单学科培养模式的弊端基础上,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建立更加包容、开放、自由的人才模式。综上,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问题研究,既符合知识融合的内在规律,也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还关系到大学发展路径,更影响到研究生全面发展的个体需要。本文综合运用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理论、生态系统相关理论、教育生态系统理论、组织理论等,通过文献梳理、理论演绎、案例研究、内容分析、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就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这一命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探讨,目的在于厘清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要素,深入探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行规律,从而系统地构建基于跨学科的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推进和提升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具体对策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围绕3大问题开展研究:①从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生态系统等相关理论视角综合审视,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其基本构成是什么(分析框架)?②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有哪些构成要素及其相对重要性如何(要素提取与概念模型)?③如何系统地构建并运行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模式构建与运行)?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首先,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是一个多结构层次、复杂的、开放的概念。本文厘清了学科与跨学科的相关概念、梳理了跨学科的产生动因、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分类,介绍了模式研究作为分析客观事物的方法,对于指导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构建具有理论意义,对国内关于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分类研究进行了归纳梳理;接着,通过对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理论分析,探讨了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对学科以及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从研究生培养的目标、过程和评价等方面探讨了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征,为深入解读跨学科培养模式的要素提供了理论依据导。本文重点论述了贯穿全文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理论、教育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等,生态系统等相关理论的非线性思维模式、系统观点、整体性思想,为探索解决复杂性社会危机的途径提供了科学基础与框架。我们可以将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整体性、层次结构性、动态稳定性和协同性是其主要特征,并将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界定为由其内部相关要素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同时,本文利用组织理论的已有研究,结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思想,提出了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系统构成:完整的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系统构成包括模式的内部结构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其中,内部结构系统又包括培养目标子系统、组织结构子系统、培养过程子系统、制度规范子系统、条件资源子系统。其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各有侧重,针对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聚焦于研究型大学内部结构系统;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运行及其相关对策的研究,则面向研究型大学及其外部环境全系统。其次,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组织结构、培养过程、制度规范和条件资源等五大要素子系统搭建,由7个公因子及其24个要素组成。经考量各公因子的相对重要性,为模式构建及运行的重点倾斜之处提供理据。本文通过聚焦国内外六所知名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教育的最佳实践,建立结构化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比国内外六所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研究生跨学科学位项目,总结出了可供借鉴的典型经验:尽管六个案例各具特色,涉及不同的学科交叉领域,在跨学科组织形式上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皆以跨学科培养为主旨: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跨学科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的交叉融合、完善的校内制度管理、整合与共享的资源、与社会各界的对接合作等。在个案研究基础上,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案例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再次提取了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多学科的知识结构、跨学科课程、跨学科团队授课、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专项资金等内容,这些要素充分体现了知识生产模式II的“跨学科性”、“异质性和多样性”、“应用语境”等特征,同时深化并拓展了文献中提出的跨学科培养概念模型中各要素的内涵。此外,通过多案例的比较与分析,本文还进一步挖掘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一个要素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模式的运行是多要素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结果,进一步揭示了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整体性、系统性等生态系统特征。再次,集合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的要素框架建构结果,通过同行研讨的方式,对照、确认并补充部分要素及其内涵,在此基础上建立概念模型。根据概念模型,对308份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根据各要素的重要程度得分均值结果,最重要组的8个要素中,得分最高的要素分别属于条件资源模块,培养目标模块和制度规范模块;再经由信度检验、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对初始概念模型进行了验证与完善:本文提出的24个要素全部通过了实证检验,从24个要素中提炼出7个公因子并赋予涵义,分别是:需求和能力导向的培养目标公因子,多元的组织结构公因子,综合的课程教学公因子,灵活多样的导师团队公因子,体验式的科研项目公因子,统筹协调的制度规范公因子,共享与整合的条件资源公因子。通过所有要素因子分析聚类,以及因子重要度均值的排序发现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相对较为重要的因子是制度规范、培养目标与条件资源,而组织结构这一要素在跨学科培养中的重要性相对最小。多元回归分析验证了本文所选模型拟合度较高,所提取的自变量能很好地解释因变量。此外,本文还进一步对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其运行开展了研究。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坚持目标导向性、有机性与内在关联原则、协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等4项基本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形成的模式整体架构包括:需求和能力导向的培养目标子系统、多元的组织结构子系统、交叉融合的培养过程子系统、统筹协调的制度规范子系统和共享与整合的条件资源子系统5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下面又包含具体的要素。同时生态系统理论思想强调整体关联、要素之间的与有机整合,本文进一步论述了五大子系统的相辅相成的相互关系,以及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的联系。最后,在模式整体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运行的规律与内在机理——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不仅是知识、学科发展的客观反映。跨学科培养以跨学科为逻辑起点,以问题或研究为导向,从单纯的知识、资源等组织协调层面上升到制度、利益主体等关系协调层面,服务和应用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从问题导向与学术导向的平衡,知识生产关系的协同调整和培养要素的协同配置,以及国家、社会层面从上到下的支持制约(外生动力)与研究型大学、导师层面自下而上的反馈影响(内驱动力)的传导互动等三个方面解析了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运行逻辑。最后,本文基于实证分析和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理论模型,结合我国国情,重点就政策支持、资源保障、组织管理、培养活动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相关对策建议。综上所述,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于:在研究视角方面,本文综合运用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理论、生态系统相关理论和教育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等理论视角来对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度剖析,尝试提出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在研究方法方面综合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演绎、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在研究思路方面,本文综合运用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理论、生态系统相关理论和教育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等理论视角来对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度剖析,尝试提出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基于文献、案例与实证研究,识别并剖析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要素及其相对重要性,构建了概念模型并深入挖掘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以期对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系统构建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对我国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