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1年至1941年间的中美关系复杂多变,同时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发展轨迹也是根据美国利益的抉择而演变进行的。远东危机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在日本和国际形势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变化。“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美国面对日本对华的侵略行径,在国际形势和国内局势的综合考虑下,华盛顿政府决定对日本侵华行为采取“不承认主义”政策,它是此时美国远东外交中理想主义与现实利益相结合的产物。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执政,面对国内经济困境其首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内经济,由此也就决定此时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是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面对中国问题,罗斯福政府在继续上任政府“不承认主义”政策的基础上采取“不干涉”政策,但美国的不干涉不等于对中国问题的置之不理,在涉及自身利益时,美国政府还是会采取积极措施来与华合作,棉麦借款和《中美白银协定》的签订恰好证明了这一点。卢沟桥事变爆发初期,美国在对华问题方面继续坚持消极的不干涉政策,但面对此时日本企图建立亚太霸权的野心和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美国开始突破孤立主义的桎梏并转变对华政策进行实质性的支持。1939年欧战爆发后,德、意、日三国建立法西斯军事同盟,日本以《基本国策纲要》为基础,目的是迅速结束与华战争并确定南下方针。此时美国深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于是美国为避免欧亚两线作战便开始采取积极的对华政策援助中国,试图将日本拖垮在中国战场无暇再顾其他。这一时期美国对华的支援为中国反法西斯的胜利给予有力的支持与帮助,并给中国人民增添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当然,十年间不同时期美国对华政策都具有不同的特征,但不论其如何演变与发展,其最终目的都是维护自身利益并使其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