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损伤大鼠胃黏膜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d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是骨髓中一种非造血类的干细胞。近些年来的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由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和易于体外扩增等特点,受到医学应用领域的广泛关注。应用骨髓MSCs移植进行细胞替代治疗,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或损伤性疾病以及器官移植、抗免疫排斥反应等研究领域,并取得了初步效果。因此,干细胞替代治疗有望成为临床上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目的:体外培养和扩增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损伤胃黏膜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1、分别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培养和扩增Wistar大鼠的骨髓MSCs,应用MTT方法比较两种方法下骨髓MSCs的自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MSCs表面标志物,对培养、纯化的骨髓MSCs进行鉴定。2、以活体染料羟基荧光素乙酰乙酸(5,6-carboxyfluoresceindiacetate succinimidyl ester,CFDA SE)体外标记骨髓MSCs,荧光显微镜下、488nm波长激发光下观察标记后细胞的生长状态;制备大鼠胃黏膜损伤组织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移植骨髓MSCs的定植。利用大鼠性别决定基因SRY对移植细胞进行体内示踪。3、选择健康成年Wistar大鼠(体重200g-250g)54只,8周龄,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分为移植组和非移植组,每组18只。实验组用消炎痛30mg/Kg皮下注射,造成胃损伤模型。造模后2h,移植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骨髓MSCs(1×10~7/只);非移植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与移植组同体积的PBS。对照组大鼠给予碳酸氢钠10ml/Kg皮下注射2h后,经尾静脉注射骨髓MSCs(1×10~7/只)进行干细胞移植。各组大鼠分别于移植后24h、48h、72h处死并留取胃组织标本。按Guth评分标准评价胃黏膜损伤程度。光镜下观察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胃黏膜的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检测VEGF、EGFR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表达差异。结果: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贴壁生长特性,多数为成纤维样梭形细胞,原代细胞12-14天左右贴满培养瓶底,传代细胞的生长速度较原代快,传代后的细胞24h几乎全部贴壁。全骨髓贴壁法与密度梯度离心法相比,细胞自然生长速度较慢,但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第3代以后的骨髓MSCs具有良好的均一性,细胞表面抗原CD90,CD44表达为阳性,CD45,CD31表达为阴性;2、体外采用CFDA SE标记骨髓MSCs后,细胞增殖几乎不受影响,且绿色荧光可随着细胞分裂传给子代。移植后48h,72h,在胃黏膜损伤组大鼠的胃黏膜中检测到带有绿色荧光标记的骨髓MSCs,而在胃黏膜未损伤组则未检测到带有绿色荧光标记的骨髓MSCs;移植后48h和72h移植组雌性大鼠的损伤胃黏膜中大鼠性别决定基因SRY阳性。3、消炎痛诱导胃黏膜损伤后,实验组大鼠胃黏膜损伤程度较均一,接受骨髓MSCs移植组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较未接受骨髓MSCs移植组有所降低,以移植后72h差异最显著(P<0.05);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胃黏膜损伤组大鼠接受骨髓MSCs移植后,胃黏膜内VEGF,EGFR的表达较未接受骨髓MSCs移植组升高,以移植后72h组差异最显著(P<0.05);结论:1、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生长稳定,经过换液、传代后细胞逐渐纯化,全骨髓贴壁法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掌握和运用。2、CFDASE体外标记大鼠骨髓MSCs后,可在体内对移植的骨髓MSCs进行示踪,本研究发现经尾静脉移植的骨髓MSCs可定植于损伤的胃黏膜。3、大鼠的骨髓MSCs能一定程度地参与损伤胃黏膜的修复。骨髓MSCs移植后不同时间点损伤大鼠胃黏膜组织中VEGF、EGFR的表达较对照组大鼠明显升高,提示定植于损伤胃黏膜组织的骨髓MSCs可能通过自身分化或分泌某些生物因子的旁分泌途径促进损伤胃黏膜的修复。
其他文献
植被的光谱吸收特征与植被生长状况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土壤湿度等外界因素影响。本文以长江口南汇湿地典型植被芦苇、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为研究对象,在计算其光谱特征参数的
采用渐开线齿轮替代RV传动中的摆线针齿,重新设计了一款渐开线2K-V型行星减速器,并建立了减速器的三维实体模型;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减速器关键的第二级内啮合进行静力接
EIGRP是思科公司开发的一种动态路由协议,是思科公司的专用协议。它是对IGRP动态路由协议的增强,解决了IGRP的不足和缺陷。
肝星状细胞(HSCs)是肝纤维化效应细胞(肌成纤维细胞,MFs)的主要来源。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肝纤维化的逆转和恢复伴随着活化HSCs的清除。已知的四种清除方式中,细胞凋亡、免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