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色稻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和特殊的生理活性成分,而且其果种皮内的色素作为可食用色素还能用于食品加工行业。但是目前生产上种植的有色稻品种,和普通的常规稻以及杂交稻相比产量水平较低,严重阻碍了有色稻的生产消费,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探究有色稻的产量形成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本研究中,我们以紫香糯和春江糯2号为亲本,通过分析果皮色泽性状的遗传控制机理,构建果皮色泽近等基因系,结合形态相似性和遗传背景分子标记检测技术对近等基因系的近等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选用近等程度较高的果皮色泽近等基因系对近等基因系间的穗部性状、剑叶叶绿素含量、籽粒灌浆速率、籽粒叶绿素、花青素含量、含水率和籽粒充实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揭示果皮色泽对产量的影响机理。获得的结果如下:1.通过对F1、F2、F3及BC1F1遗传群体的果皮色泽观察和考种,发现F1果皮色泽为黑色,分离群体的果皮色泽比符合两对互补基因控制的经典遗传理论,即Pb_Pp_基因型植株果皮色泽表现黑色,Pb_ pppp基因型植株果皮色泽表现褐色,pbpb_ _基因型植株果皮色泽表现为白色。2.在明确果皮色泽遗传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春江糯2号回交1次后连续自交,从分离群体中选择基因型为Pb_PpPp或PbPbPp_的植株至BC1F9,在BC1F10获得表型整体相似且果皮颜色不再发生分离的黑、褐和黑、白近等基因系7对。3.通过对7对近等基因系SSR分子标记检测分析显示:2对黑、褐近等基因系近等程度较差,除目标基因区段外,还分别在第11和12染色体上存在差异;5对黑、白近等基因系近等程度较高,其中2对由于遗传重组原因使得目标基因周围DNA差异片段小,以至于未检测到多态性分子标记,其近等程度很高,另外3对在目标基因及其周围检测到了与果皮色泽基因有关的多态性分子标记。4. 5对近等程度较高的果皮色泽黑、白近等基因系间的有效穗数、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谷粒的长、宽等没有显著差异,而千粒重差异显著。粒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糙米的长宽厚的差异,黑色果皮的近等基因系的糙米长宽厚大都显著低于白色果皮。5. 5对近等程度较高的果皮色泽黑、白近等基因系间的剑叶叶绿素含量、籽粒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但近等基因系中白色米的籽粒充实率要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黑色米,其最大灌浆速率也是黑色果皮的低。根据获得的结果初步推测:有色稻在灌浆过程中由于花青素的合成影响了光合产物的积累,最终导致灌浆速率降低,籽粒充实度变差,粒重变轻,产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