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本研究观察阵发性房颤不同房颤负荷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及心率变异性指标,分析影响房颤负荷的因素及不同房颤负荷患者心率变异性情况;2、本研究拟了解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负荷与血栓事件之间的关系;3、本研究拟分析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6年7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共146例进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行7天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及实验室相关检查,记录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资料并填写病例报告表。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记录随访期间用药、卒中/TIA、外周动脉栓塞及左心血栓形成等血栓事件、心肌梗死及住院次数等情况。分析影响房颤负荷的因素,比较不同房颤负荷患者心率变异性及血栓事件发生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房颤负荷及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平均随访约44.45个月后,实际完成随访的患者共123例。通过7天动态心电图中房颤发生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百分比(房颤负荷)将完成随访的患者进行三分类,35例(28.46%)为房颤低负荷(房颤负荷<6%),43例(34.96%)为中度房颤负荷(6%≤房颤负荷<22%),45例(36.59%)为房颤高负荷(房颤负荷≥22%)。1、对三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分析比较:(1)三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中,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饮酒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衰无统计学差异(P>0.05),吸烟史、陈旧性脑梗塞、起搏器植入术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实验室检查资料中,血红蛋白、血小板、血糖、血钠、血钾、肝功能(ALT、AST)、肾功能(Cr、BUN、UA)、血脂(TG、TC、HDL、LDL-C)、心肌酶(CK-MB、cTnI)、NT-ProBNP、D-二聚体水平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基线用药情况中,抗凝药物、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ACEI/ARB类药物、CCB类药物、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利尿剂使用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三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心脏彩超检查结果中,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射血分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房大小及E/A比值三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三组患者吸烟史、陈旧性脑梗塞、起搏器植入术、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服用β受体阻滞剂、左房大小、E/A、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房大小是房颤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00,95%CI:1.018-1.414,P=0.030),且发现左房大小与房颤负荷呈正相关关系。(5)对三组不同房颤负荷患者的7天动态心电图中一些常用以及反映心率变异性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三组不同房颤负荷的患者中,平均心率、最小心率、最大心率、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房颤发生次数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房颤持续时间、房颤最长持续时间在三组患者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反映心率震荡及心率变异性指标中,SDNN、SDNN Idx、rMSSD、LF/HF、心率减速力(DC)无统计学差异(P>0.05);PNN50%、SDANN、三角指数、HF、LF在三组患者中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随访结束后发现,三组患者在新发脑梗塞/TIA、外周动脉血栓及左心血栓形成的主要血栓终点事件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vs2.3%,11.1%,P=0.046);且三组患者在心肌梗死与血栓事件的复合终点事件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vs4.7%,15.6%,P=0.021);三组患者在平均住院次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对血栓事件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HA2DS2-VASc评分、糖尿病、左房大小、房颤负荷是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在调整了CHA2DS2-VASc评分及抗凝药物后发现房颤负荷是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10,95%CI:1.064-3.078,P=0.029)。结论:1.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大小是影响房颤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负荷越重,心率变异性越显著;2.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负荷是脑梗塞等血栓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房颤负荷越重,主要血栓终点事件发生率越高,且房颤负荷与血栓和心肌梗死复合终点事件及平均住院次数相关;3.在调整了CHA2DS2-VASc评分及抗凝药物使用后发现,房颤负荷是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