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规袖阀管注浆和高压旋喷注浆是公路软基病害的常见处治方法。常规袖阀管注浆注浆范围难以控制,难以形成连续桩体;高压旋喷注浆挤土效应过大、浆液流失。针对这些常见处治方法的不足,工程人员提出了模袋注浆技术,该技术通过设置模袋和塑料排水板等方式,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然而,模袋注浆技术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应用实例,关于其成桩机理、挤土效应、设计计算方法等问题,尚未有系统的研究成果。鉴于其对公路软基病害处治的优点和适用性,对其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具有较高的工程价值和社会意义。本研究在分析模袋注浆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基于二广高速大旺互通A匝道出口试验工程和临海高等级公路连云港段二期路面工程,将模袋注浆技术分别与常规袖阀管注浆技术和高压旋喷注浆技术做了对比试验。采用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模袋注浆技术的施工参数、挤土效应、设计计算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汕梅高速和江门—新会过境公路两项工程应用实例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模袋注浆技术在公路软基病害处治中的应用作出了综合评价。主要的工作有:开展模袋注浆桩与常规袖阀管注浆桩的现场对比试验,通过对施工期间注浆压力、孔隙水压力、周围土层侧向位移的观测,和施工后的抽芯、桩头开挖检测,比较了两种工法在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后对地基土扰动的程度与影响范围及两者各自的加固效果。开展模袋注浆桩与高压旋喷桩的现场对比试验,通过对施工期间注浆压力、孔隙水压力、周围土层侧向位移的观测,比较了两种工法在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后对地基土扰动的程度与影响范围及两者各自的加固效果。在分析模袋注浆桩成桩机理的基础上,参考水泥搅拌桩的设计计算方法,依据我国现行的相关规范,针对模袋注浆桩的特点,提出了模袋注浆桩单桩沉降、单桩竖向承载力、模袋注浆桩加固路基稳定和模袋注浆桩复合地基沉降等计算方法。结合模袋注浆桩在汕梅高速K32+490通道桥桥头路段加固工程和省道S364江门、新会过境公路K2+932桥头路段加固工程这两项工程实例中的应用,对模袋注浆桩在公路软基加固的工程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模袋注浆桩的成桩质量较好,挤土效应介于常规袖阀管注浆桩和高压旋喷桩之间,注浆产生的超静孔压消散较快。实际工程应用表明,模袋注浆桩加固既有公路软基的效果较好。希望本次研究结果可为模袋注浆桩在今后相关工程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