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型期,伴随着国家经济基础的增强、国家城市化进程和文化多元化趋势,中国城市老年人的养老模式逐渐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步演化为以家庭代际分居养老模式、家庭代际合居养老模式为主,机构养老模式为辅的状态。这种与西方社会迥异、独特的老年人养老模式,是我国社会目前多样化的文化价值观体系的表现。这种多元的“养老”文化价值观体现了相应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养老模式与家庭结构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同时,养老模式变化与家庭结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影响和促进。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变化关系着老年人的社会福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制订。首先,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参考需求层次理论、有限理性理论、区位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等,本文尝试构建了相关概念性的理论框架,重点探讨了转型期中国大陆城市的主流养老模式及其影响要素。随后,实证分析主要包括:第一,以成都市为例,采用2013-2015年的调研数据和深度访谈资料,运用雷达图、Fisher判别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城市养老模式的主体形态及影响因素;以经济因素为背景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分析了家庭分居的老年人居住区位选择的社会文化因素,并运用盒须图对不同群体的老年人的居住区位选择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剖析。第二,分别采用中国城市、成都市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Lorenz曲线分析城市家庭结构小型化程度在省域之间的变化,借助代际与规模指数偏离度评价家庭结构的代际层次与人口规模的缩减程度的匹配情况,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LISA)来测算人口规模与代际层次的变化。从家庭结构变化的速度及其趋势的角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流养老模式的变化。全文共分4部分,共7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家庭代际分/合居养老模式是我国大陆城市养老模式的主体模式。城市养老模式随家庭主要事件的开始与结束发生变化,呈现出合居养老--分居养老--合居养老--分居养老--合居养老--分居养老--合居养老的规律。同时中国城市表现出新型的养老形态:①合居不分家;②合居但分家;③分居不分家;④分居并分家。(2)个人因素、生活观念与生活习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成都市老年人的养老模式选择具有重要影响:①代际分居养老模式:关键个人因素为自己或配偶拥有房屋产权;关键生活观念与生活习惯因素为作息习惯、热闹偏好、饮食习惯、养育习惯、私密空间、父母应帮忙抚养孙辈、父母/子女应临近居住;关键社会文化因素为追求个人价值、亲戚朋友在附近。②代际合居养老模式:关键个人因素为与子女工作地的距离近、性别;关键生活观念与生活习惯因素为节约观念、实用观念、父母应帮子女成家、父母应帮忙抚养孙辈、养儿防老、饮食习惯、热闹偏好;关键社会文化因素为习惯了本来的生活、亲戚朋友在附近、照顾子女生活。③机构养老模式:关键的个人因素为自己或配偶承担所有生活费用;关键的生活观念与生活习惯因素为居家观念、沟通观念、养儿防老;关键的社会文化因素为与子女生活习惯差别大。(3)居住区位的舒适感、存在感和便利感对于城市老年人进行区位选择时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年龄层次和退休前的职业的老年群体对于住区选择时的因素显出了群体一致性。①舒适感、存在感和便利感对于城市退休老年人的住区选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小区文化环境、相似人群、与医院的距离分别为舒适感、存在感和便利感中影响最明显的因素。②退休不久的老年人在居住区位选择时,会更多考虑便利感,舒适感、存在感,其对高龄老年人的影响程度比较大。③退休前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老年人更加注重舒适感,从事商业的老年人更加注重存在感,便利感对于所有老年人都有影响,其影响程度在群体内部的差别比较大。(4)中国大陆城市家庭结构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家庭养老模式的变化。Lorenz curve结果显示了中国城市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程度在2000到2010年都普遍加剧,且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即家庭养老模式随时间发生变化,并且具有空间上的普遍性。同时,与西部地区城市家庭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家庭的养老模式的变化更加明显。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家庭结构的代际层次与人口规模缩减程度趋于匹配,反映了养老模式趋于家庭代际分居养老模式,LISA集聚结果显示,家庭结构由高人口规模、高代际层次向低人口规模、低代际层次转变,养老模式由代际合居养老模式向代际分居养老模式变化,且代际合居养老模式的家庭多集中在中西部省份。2000-2010年成都市家庭结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进一步证实了养老模式由家庭代际合居模式向家庭代际分居模式变化,代际分居养老模式的家庭比例上升,其上升速度在各区不一致,同时空间上的差异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