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收集整理2009年05月至2010年04月采用端端缝合方式,不同缝合密度修复离断手指的60条指神经病例,于术后1个月起,应用统一的检测标准,对感觉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检测评价,分析研究在损伤机制、离断平面及缝合材料相同情况下,不同缝合密度对指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为规范临床操作,简化操作流程,缩短手术时间,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按统一的纳入标准收集采用端端缝合方式,不同缝合密度修复离断手指的60条指神经病例。本组研究患者共23例(共60条指神经),其中男性22例(58条指神经),女性1例(2条指神经);年龄16-56岁,平均年龄35.74±11.96岁;将60条指神经损伤患者按不同缝合密度分为三组:两针组(男10例,20条)、四针组(男12例,20条)和六针组(男9例,女1例,20条)。神经断离距缝合时间:2-10小时,平均4.13±2.58小时。手术均采用9-0无损伤缝线显微镜下外膜缝合。两针组:以神经外膜3点及9点处各缝一针;四针组:以神经外膜3点、6点、9点及12点处各缝一针;六针组:给予神经断端外膜1、3、5、7、9、11点处六针固定。术后局部制动,常规抗感染、抗凝、抗痉挛治疗,不加其它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出院后均给予一般性康复训练指导。从术后1个月起,对所有患指指神经成功修复的患者进行追踪随访,分别于术后1、3、6、9个月通过采用患者满意度、自主神经功能、痛觉、温度觉、触觉、两点分辨试验以及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的级别评定的标准,对感觉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检测评价。
结果:1、满意度:随访1、3、6个月时,三组比较(随访1个月:χ2=0.449,P=0.799;随访3个月:χ2=0.108,P=0.948;随访6个月:χ2=0.059,P=0.971),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自主神经功能:三组患者术后患指指腹均皮纹清晰,皮肤细腻光滑,均未见明显指腹萎缩情况发生,且出汗功能均恢复。3、痛觉:随访3、6个月时,三组比较(随访3个月:χ2=0.805,P=0.669;随访6个月:χ2=3.928,P=0.140),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个月时,四针组与两针组比较(χ2=6.152,0.025<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温度觉:随访3、6、9个月时,三组比较(随访3个月:χ2=1.627,P=0.443;随访6个月:χ2=3.301,P=0.192;随访9个月:χ2=4.613,P=0.10),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触觉:随访3个月时,三组比较(χ2=1.839,P=0.399),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9个月时,四针组与两针组比较(随访6个月:χ2=7.443,0.01<P<0.025;随访9个月:χ2=6.023,0.025<P<0.0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2PD试验:m2PD:随访3个月时,四针组与两针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9个月时,四针组、六针组与两针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s2PD:随访3、6个月时,四针组与两针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个月时,四针组、六针组与两针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7、BMRC:随访3个月时,三组患者的优良率结果比较(χ2=2.649,P=0.266),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9个月时,四针组与两针组优良率比较(随访6个月:χ2=6.044,0.025<P<0.05;随访9个月:χ2=6.39, 0.025<P<0.0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损伤机制、损伤平面及缝合材料相同的情况下,采用端端缝合四针法修复指神经,相对减少了神经断离时间和神经再损伤,修复效果最佳,同时规范了临床操作,简化了操作流程,缩短了手术时间,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