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类对周围生存环境内的水资源、空气质量、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的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森林这个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被赋予了越来越重要的生态职能,但受经济全球化影响,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十分尖锐。辽宁省地处东北通关要道,东临朝鲜,南护京畿,是我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保护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对于整个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国防均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对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补偿机制进行科学研究,以期保障森林生态功能效益稳步提升,促进经济社会与森林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我国森林生态补偿及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主要结论如下:(1)对国内外有关森林补偿及绩效管理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借鉴前人成功实践和先进经验基础上,结合省内具体情况,运用经济学、生态学、能量学等相关理论,提出动态补偿的总体思路为:首先根据森林成本和效益确立补偿的合理区间,再结合区域情况建立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由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与森林重要性等级设计出二维动态补偿机制,实际补偿额度由动态补偿机制运算得出,并在区间内动态变化。(2)通过系统性分析研究发现,森林的最低补偿标准为成本补偿标准,由造林成本和管理成本两部分组成;最高标准为价值补偿标准,由成本补偿标准和效益补偿标准两部分组成。成本补偿标准研究中,造林成本经过单独调查核算并经过年限分摊法修正,得到年造林成本补偿标准为284.8元·hm-2·a-1;以辽宁省当前公益林管理费用标准60元·hm-2·a-1确定森林管理成本标准后,计算得到辽宁省森林成本补偿标准为344.8元·hm-2·a-1;价值补偿标准研究中,效益补偿按照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九种主要生态功能,运用生态能量学的能值分析理论,分别对其进行了价值核算,得到辽宁省森林年度效益总价值为20.307×1010元,经过发展系数法修正后,得到效益补偿标准为6260.5元·hm-2·a-1;成本补偿标准按344.8元·hm-2·a-1计,价值补偿标准为6605.3元·hm·2.a-1。综合两种补偿标准研究成果,辽宁省森林生态补偿标准合理调整区间为[344.8~6605.3],单位为元·hm-2·a-1。(3)运用模糊数学、层次分析法等相关理论结合以专家打分形式,对森林效益及管理中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分析、筛选、权重计算、赋值、建模、评定等级等,得到了森林的绩效考评指标48个,确定了各评判等级(优、良、中、合格、差)区间,建立了综合评判模型构建了森林的综合绩效管理考评体系,共三层,目标层(Ⅰa层)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管理水平4个分指标;分领域目标层(Ⅰb层)包括森林改善气候指标、林业投资指标、森林公益效益指标、森林健康度等11个分领域指标;具体目标层(Ⅰc层)包括森林覆盖率、政府投入、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病虫害成灾率等33个具体指标。(4)森林补偿合理区间和绩效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多年来森林补偿工作积累的理论及实践知识,根据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结合森林重要性级别,制定了现阶段相对合理的永久补偿增长系数累加机制,设计了“二维”动态补偿等级分配机制。确定了对应“维度”的由0到β(年度经济增长率)20个补偿增长系数,拟定了补偿等级调整的上调和退出方案,总体形成了一套完整森林动态补偿体系,从而能够对森林保护者和建设者进行有效的激励,使补偿资金的使用兼顾公平效率。(5)为了验证整体设计,研究最后以桓仁县进行了实证分析应用,结果显示,以2010年为最低补偿标准344.8元·hm-2·a-1后,2011年动态补偿标准为393.4元·hm-2·a-1,2012年的动态补偿标准为439.2元·hm-2。动态补偿标准体系分配设计及补偿标准计算结果经过与当地的调查反馈,受到被调查者的一致肯定,所有被调查者均认为此种动态补偿机制比较贴合实际,符合期待,若能试点实施将给予他们极大的建设林业和保护森林的信心和动力。证明动态补偿体系符合现实整体认知实际,整体能反映森林质量和管理水平。(6)辽宁省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和发展有待进一步深入,具体建议为:①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的监测考评体系,为科学补偿提供准确依据;②大力推动生态补偿标准理论及政策研究,探索建立合理公平的动态补偿制度体系;③加强政府的组织引领作用,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资金筹措机制,为森林动态补偿制度的实施奠定资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