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最普遍的体验之一。作为一种重要情感,爱情不仅影响个人幸福、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也反映人类文明进程。对爱情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热门话题。本论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研究框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对来自浙江大学的825名中国大一新生就如何隐喻性地建构爱情概念进行了探讨。本论文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中国大一新生会用哪些始源域来建构爱情概念?构成始源域的隐喻性词汇有怎样的情感意义?(2)性别是否影响中国大一新生爱情概念的隐喻性建构?构成不同性别始源域的隐喻性词汇有怎样的情感意义?(3)有无恋爱经历是否影响中国大一新生爱情概念的隐喻性建构?数据分析表明:1)中国大一新生使用食物、自然力、娱乐、整体、物体、精神力量、旅途、建筑等20种始源域对爱情概念进行隐喻性建构,其中包含相关文献未涉及到的两个新始源域:知识与命运;同时,构成始源域的隐喻性词汇绝大部分属于积极词汇,表明中国大一新生对爱情总体上持乐观态度;2)不同性别对爱情概念的隐喻性建构同中有异:在食物、自然力、物体、神、火、物理力和生意隐喻始源域方面,男女两组有显著差异;而在其他始源域方面,如娱乐、知识、药品、旅行、植物等,男女两组无显著差异;此外,两组使用的隐喻性词汇多为积极性词汇,表明男女生对于爱情均持积极态度;3)有无恋爱经历对中国大一新生爱情概念的隐喻性建构无显著影响。即使没有亲身谈过恋爱,新生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如书籍、电影,与他人的交流,对外部世界如风景、食物等的感官体验,对内心和外部世界的反省,以及本能等形式来获得对爱情的认知。这表明,非直接的爱情体验也是建构爱情隐喻的理据。本研究发现,处在人生重要过渡期的中国大一学生,对爱情概念具有特殊的隐喻性建构,这种特殊的建构来源于他们从高中到大学、从青少年到成年、从不成熟到成熟过渡时期对爱情的独特体验。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大一新生的爱情观,也可为大学教育工作者开展大学新生心理辅导及价值观引领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