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Leber氏先天性黑矇(LCA)由Theodore Leber于1869年首次描述,它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通常在婴儿出生后的前6个月被诊断出来,至少占所有视网膜营养不良的5%。本研究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一中国Leber氏先天性黑矇家系的所有成员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找出其可能的致病基因突变,并分析其基因型-表型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已经郑州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成员均已签署受试知情同意书。收集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的一中国Leber氏先天性黑矇家系全部成员的临床资料。该家系共有9人,包括2名患者,7名正常家系成员。同时随机搜集100名与本家系无关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全部研究对象进行体检,排除全身性疾病。并对该家系的9名成员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检查、ERG、眼底照相、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等。采集所有研究成员的血样,提取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血DNA进行二代测序,对发现的基因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Mutation taster进行蛋白质致病性预测分析。结果根据眼科临床检查、家系调查、家系谱,对该家系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及遗传分析。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眼部异常但不伴有全身系统性疾病。该家系的两名患者符合Leber氏先天性黑矇诊断标准,家系特征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家系中的2例患者临床表型相似,表现为出生后6个月发现双眼视力低下及夜盲、眼球震颤、视网膜电图各项反应轻微,而眼底视网膜大致正常。通过二代测序,在这个Leber氏先天性黑矇家系中发现了 LCA5基因的移码突变:c.14571461delACCCinsTTTTTGCCATTGTTTTGCCAT(p.Y486Ffs)和c.425436delACAGGAGAAAGinsTACAG(p.142145delRQEKinsST),突变存在于家系中的2名患者及其父母的LCA5基因,其余正常家系成员LCA5基因无上述突变。生物信息学软件提示这两个突变位点均为致病性改变。用本家系无关的正常人及数据库作验证,结果显示正常人对照不存在这2个点突变。对家系其他成员的DNA样本进行Sanger测序,对先证者的突变位点进行验证并进行基因型-表型共分离分析。共分离分析结果示LCA5基因上的杂合性突变在该家系中与疾病表型共分离。结论本研究在一 Leber氏先天性黑矇家系中发现了两个在LCA5基因上的新致病性突变:c.14571461delACCCinsTTTTTGCCATTGTTTTGCCAT(p.Y486Ffs)和c.425436delACAGGAGAAAGinsTACAG(p.142145delRQEKinsST),这两个位点的突变可能为该家系中2名患者的致病突变。这些发现丰富了 Leber氏先天性黑矇致病基因的突变谱,为Leber氏先天性黑矇的产前诊断提供参考,为基因治疗研究积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