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各项任务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交往完成的。教学交往就是在交往观念指导下的师生、生生之间的特殊交往活动。它既存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也延伸于课堂教学之外。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课堂教学交往。由于受传统的教师权威的影响,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学生对教师还没有充分的选择权,教师通常是教学交往的主导者。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体天然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性别的差异,在班级中职务的差异,在班级中所处的地位的差异,性格的差异以及学业成就的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教学交往时,不论在言语交往行为上,还是在非言语交往行为上,都不可能给予所有学生均等的机会以及同等的对待,势必会表现出种种的差异。那么,教师给哪些学生以较多的交往机会,给哪些学生以较少的交往机会,就成了本文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主要采用课堂观察的方法来获得有关教师课堂交往行为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辅以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来进行研究。本研究以M中学的9个班的341名学生和27位教师为研究对象。为了使样本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在初一至初三的每个年级,都随机选取了3个班级,共计9个班级。每班选定一位语文教师,一位数学教师和一位英语老师,共计27位教师。在选定教师时,尽量兼顾性别等因素。本研究由笔者到学校进行实地随堂观察。在每个班观察两节语文课、两节数学课、两节英语课,即每位老师两节课,共观察了54节课。其中27节课,用于观察教师课堂言语教学交往行为,27节课用于观察教师课堂非言语教学交往行为。为了使教师的交往行为达到一定的数量,便于分析和研究,本研究一律将所观察的课型限定为新授课。笔者用经过改进的“教师课堂言语教学交往行为登记表”和“教师课堂非言语教学交往行为登记表”,对教师与学生个体的言语教学交往行为,教师与学生个体的非言语教学交往行为,教师教学交往行为的对象进行观察记录。研究显示,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交往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地位、职务、学业成绩倾向和一定的性格倾向,没有明显的性别倾向。在此基础上,笔者从教师自身原因、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弊端、社会选拔制度的制约以及教育评价制度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就形成教师教学交往的对象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当前的教育教学实际,从教育教学观念、教师期望、教学组织形式、教育评价和教育公平等五个方面来寻找解决办法,以期能为差异的缩小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提供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