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高原缺氧对急进高原外训官兵睡眠状况的影响目的:研究急进高原外训官兵的睡眠状况以及与血氧的关系。方法:对由低海拔地区(海拔1500米)急进高原(海拔4500米)进行演训的46名官兵进行PTT(脉搏传导时间)监测。结果:高海拔地区与低海拔地区夜间睡眠时的平均血氧饱和度、最小血氧饱和度、3%血氧饱和度下降指数、呼吸性事件总指数及自发微觉醒总指数均有明显改变,二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化最显著的为3%血氧饱和度下降指数,高海拔地区与低海拔地区分别为13.54±5.40和2.16±0.86,前者是后者的5倍多。其次为呼吸性事件总指数和自发微觉醒总指数,分别为9.90±4.08、51.51±13.60和4.29±2.30、29.60±6.60。平均血氧饱和度与呼吸性事件指数和自发微觉醒指数之间存在负相关(r=-0.713,-0.785,P<0.05),3%血氧饱和度下降指数与呼吸性事件指数和自发微觉醒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r=0.717,0.625,P<0.05)。回到驻地后2mo睡眠监测各指标与外训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外训官兵的睡眠状况较差,缺氧可能是主要原因,合理给氧可能是改善睡眠状况的有效途径。第二部分急进高原外训对官兵脑电图的影响目的:了解缺氧对急进高原外训官兵的脑电图的影响。方法:对由低海拔地区(海拔1500m)急进高原(海拔4500m)进行演训的46名官兵进行脑电图监测。结果:在海拔1500m(驻地)、3200m和4500m和回到驻地2月后四个时间点,α波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2.37±3.21,91.74±3.26,84.67±8.46,92.26±3.44;β波超过5%的人数分别为3,15,12,4人。3200m和4500m处与外训前相比,α波百分比、平均波幅、β波超过5%的人数和θ波超过5%的人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200m和4500m处相比,α波的平均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00m时有2例出现轻度异常脑电图,4500m时有9例。回到驻地2mo后脑电图与外训前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α波减少,β和θ波增多,α波幅和频率降低是高原外训官兵脑电图变化的特点,高原脱适应2月后,脑电图恢复正常。第三部分急进高原外训官兵睡眠质量与生存质量和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目的:了解急进高原外训官兵的睡眠质量、生存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睡眠质量与生存质量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可能的原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择某部队进驻青藏高原进行外训的256名官兵为研究对象,应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在外训前(海拔1500米)、外训时(海拔4500米)和回到驻地后2mo分别调查睡眠质量、生存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外训前(驻地)、外训时和回到驻地2个月后的PSQI总分分别为4.64±2.42、7.23±2.80、5.55±4.84,外训时PSQI、SCL-90和WHOQOL-BREF各项得分与外训前和回到驻地2月后均有差异(P<0.01)。回到驻地2月后与外训前相比PSQI和SCL-90仍有部分项目得分存在差异(P<0.05),而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各项得分无差异(P>0.05)。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之间存在负相关性(P<0.05),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各项得分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急进高原外训时官兵的睡眠质量、生存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高原外训可能对回到驻地后2月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仍有影响,缺氧环境可能是主要原因。外训结束后也要重视对官兵进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