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魔戒》是一部气势恢弘的奇幻小说,由牛津大学文献学和古盎格鲁撒克逊语言教授、语言学家托尔金所著。小说包罗万象,场景架设于一个完全独立于现实世界的时空。小说诞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自其问世,就受到了多方关注,是二十世纪最畅销的作品之一。由于作品影响深远,开创了奇幻文学这一片文学创作的新天地,其作者托尔金也因此被誉为“奇幻文学之父”。作为语言学家,托尔金在作品中极其成功的通过自创的语言和文法,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魔幻奇异的世界,并且在魔幻的时空背后隐藏了庞大的历史背景。这部巨著在国外早就备受瞩目,被译为四十多种语言,畅销世界。但是中文译本却一直是空白。直到2001年,大陆地区才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魔戒》。中文版一经发行,立刻引起了中国读者的极大反响,对于《魔戒》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且日渐深入。然而国内对于《魔戒》的研究,绝大多数是站在文学的角度,就托尔金及其《魔戒》原作进行的分析探讨,而从翻译的视角来分析译作的并不多见。寥寥几篇也多是译者的一些总结,即便是从翻译的大方向出发,几乎也都是着眼于作品本身文学性在译文中的再现。我认为,翻译作为开创奇幻文学开山之作的《魔戒》,如何将原著的魔幻性在译文中成功再现是翻译《魔戒》乃至奇幻文学的关键之一。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将两个译本进行分类比较,将魔幻性和忠实性作为比较的焦点。通过分析因译者主体性造成的译本间的不同,给如何更好的翻译奇幻文学一点参考帮助。文章分成四部分:第一章着重介绍译者主体性。从其定义由来以及译者的地位一步步深入,进而叙述译者主体性的表现以及受哪些因素影响等。第二部分论述除了译者主体性以外的相关理论:主要是伽达默尔的阐释学,还有接受美学及读者的期待视野。主要都集中论述从译者本身和翻译过程中无形中受到的限制和约束对于译本的影响。第三部分对托尔金和《魔戒》做了简单介绍,突出原文的奇幻性以及对托尔金创作有重要影响的因素。第四部分是对译林和朱学恒两个不同译本的对比性研究。通过对比人物姓名的翻译、章节名的翻译和诗歌的翻译中奇幻性的再现,在例子分析中发现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