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子西缘约1.0Ga会理群天宝山组火山岩呈南北向带状展布,主要为英安岩和流纹岩,其形成时代及地质意义对探讨扬子西缘基底构造演化及探讨与Rodinia超大陆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会理县洪川桥和天宝山地区天宝山组火山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会理洪川桥一带天宝山组火山岩以英安岩为主,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036±29Ma;天宝山地区火山岩以流纹岩为主,定年结果为958±19Ma。英安岩SiO2=64.5469.17%,K2O/Na2O=0.454.80,A/CNK>1.1,εNd(t)=-5-4、εHf(t)=-35.8+4.80,T2DM主要分布在17002300Ma,具S型花岗岩特征,源岩主要来自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可能形成于俯冲-碰撞阶段。流纹岩SiO2=73.6778.60%,REE(254.39×10-6489.1×10-6)、Zr+Nb+Ga+Y(586.41×10-6726.80×10-6)含量高,10000×Ga/Al>2.6,具A型花岗岩特征,εNd(t)和εHf(t)分别为-1.1-0.8,-2.2+9.4,T2DM=13001500Ma,源岩以长英质地壳部分熔融为主,可能形成于碰撞后伸展阶段。在稀土元素标准化图解中,英安岩与流纹岩具有较一致近平行右倾曲线趋势,Eu负异常明显。在微量元素配分曲线蛛网图中,高场强元素Rb、Th相对富集,大离子元素Nb、Ta相对亏损,Sr、Ti、P负异常明显。根据天宝山组火山岩特征和区域同期岩浆活动,本文认为扬子西缘基底可能是由独立分布的微陆块构成。在中元古代末期-新元古代早期表现为微陆块之间的相互运动,扬子西缘可能不存在Grenvillian造山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