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我国部署产业转型升级任务的重要载体,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有重要角色。其中,通过产业集聚促进大量优质中小企业健康成长,既是近30年来国家高新区实践形成的基本经验,也是国家高新区产业布局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同时也看到,随着国家高新区全国性布局的基本形成,高新区在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对促进企业发展存在一定不适应、不协调等问题,因此,研究产业布局对企业绩效影响,是指导国家高新区产业发展富有价值的学术和现实话题。
瞪羚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优秀代表,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鲜明特性,一定程度代表着高新区产业发展方向。本文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背景,以国家高新区符合瞪羚企业初选标准的高成长企业为对象,以我国高新区产业集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相关理论和实证探讨为路径,沿着“研究命题提出——概念理论评述——分析框架设计——计量实证分析——案例印证描述——优化路径建议”的思路,系统回答高新区产业布局如何促进企业绩效提升这个核心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1.作为研究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回顾了产业集聚理论、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产业布局理论,结合高新区产业布局形成及发展演进,重点厘清了政府、企业与高新区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了高新区产业集聚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新区产业集聚对企业生产率影响的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在后续章节分别围绕高新区产业集聚程度、企业生产率表现、产业集聚如何影响企业生产率展开计量实证。
2.基于产业集聚角度,应用EG方法对高新区高成长企业产业集聚进行测度,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高新区高成长企业存在地理空间上的产业集聚现象。(2)高成长企业所属产业技术进步程度越高、与新兴产业融合度越高,产业集聚程度越高。(3)高成长企业产业布局出现分化现象,内部技术、业态等差异较大的产业集聚程度较高;内部技术成熟、发展均衡的产业,产业分布呈现由集中趋向分散。(4)通过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高新区高成长企业产业集聚进行测度,发现三大城市群初步形成大地理区域间产业协同格局。
3.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角度,应用ACF方法对高新区高成长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并从多个统计维度观察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分布特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产业内部技术差异越大,技术门槛越高,技术独占性越强,产业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水平越高。(2)综合分析权属性质、企业隶属关系、上级主管单位等企业个性特征,发现高新区高成长企业绩效可能受到诸多制度因素的影响。
4.基于产业集聚对企业生产率影响角度,本文利用OLS回归方法,并构建工具变量识别方法,对影响高新区高成长企业绩效的产业集聚、企业个性特征、政策干预等因素进行实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高新区的产业空间集聚可以显著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但产业集聚程度仍然不高,还未达到拥塞的程度。(2)政府对于企业研发的直接投入会显著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财政补贴效果不明显,税收减免政策通常伴随着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3)企业研发投入会显著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企业经营时间和企业规模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向影响;国有控股企业以及港澳台和外资控股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最高,集体控股和私人控股企业则较低。
最后,依据上述理论和实证支撑,提出高新区产业布局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优化路径。与已有研究成果比较,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富有新意的探索和努力。
1.从阶段划分及演进、现状问题、动力机制等方面,揭示了高新区产业集聚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基于全国高新区发展变迁大背景及产业布局形成的微观逻辑,提出高新区产业集聚对企业生产率影响这个关键问题,并聚焦政府、企业两个微观主体在推动高新区产业集聚过程中的内在动机、作用路径,研究构建了政府、企业、高新区产业互动嵌套的分析框架,为高新区产业发展研究奠定理论和现实基础。
2.选取产业集聚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就全国范围内高新区产业布局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给出了优化路径建议。对涉及全国103个高新区的高成长企业样本的产业集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度量,在此基础上构建回归模型,对产业布局对企业绩效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合统计、实证结果,对全国高新区产业布局进行评价,并提出以企业绩效为准绳,鼓励差异化、精准化、协同化、梯次化发展的优化路径,对在全国层面协调高新区产业布局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3.运用多维视角,进一步丰富和体系化了高新区产业布局对企业绩效影响的考察维度。基于产业空间的差异化分布,产业布局政策中主导产业选择、产业扶持效果,大地理空间上的产业协同格局对产业外部性影响进行分析;基于高成长企业的行业特征、权属性质、企业隶属关系、上级主管单位等多个维度为企业异质性影响提供证据,既是对高新区产业发展研究的进一步补充和扩展,也为后续实证检验辟出了新的研究空间,是富有价值的基础性工作。
4.利用高成长企业的代表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高新区产业布局关系进行了带有前瞻性、开拓性的研究。本文根据瞪羚企业初选标准,从国家科技部高新区企业统计数据库中筛选取得高成长企业,是事实上创新活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一群体的异质性特征符合高新区产业发展定位,代表着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本文从高成长企业异质性出发研究高新区产业布局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前瞻性、可靠性比较强,开拓了新的视野、丰富了新的结论。
瞪羚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优秀代表,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鲜明特性,一定程度代表着高新区产业发展方向。本文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背景,以国家高新区符合瞪羚企业初选标准的高成长企业为对象,以我国高新区产业集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相关理论和实证探讨为路径,沿着“研究命题提出——概念理论评述——分析框架设计——计量实证分析——案例印证描述——优化路径建议”的思路,系统回答高新区产业布局如何促进企业绩效提升这个核心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1.作为研究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回顾了产业集聚理论、全要素生产率理论、产业布局理论,结合高新区产业布局形成及发展演进,重点厘清了政府、企业与高新区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了高新区产业集聚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新区产业集聚对企业生产率影响的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在后续章节分别围绕高新区产业集聚程度、企业生产率表现、产业集聚如何影响企业生产率展开计量实证。
2.基于产业集聚角度,应用EG方法对高新区高成长企业产业集聚进行测度,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高新区高成长企业存在地理空间上的产业集聚现象。(2)高成长企业所属产业技术进步程度越高、与新兴产业融合度越高,产业集聚程度越高。(3)高成长企业产业布局出现分化现象,内部技术、业态等差异较大的产业集聚程度较高;内部技术成熟、发展均衡的产业,产业分布呈现由集中趋向分散。(4)通过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高新区高成长企业产业集聚进行测度,发现三大城市群初步形成大地理区域间产业协同格局。
3.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角度,应用ACF方法对高新区高成长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并从多个统计维度观察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分布特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产业内部技术差异越大,技术门槛越高,技术独占性越强,产业内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水平越高。(2)综合分析权属性质、企业隶属关系、上级主管单位等企业个性特征,发现高新区高成长企业绩效可能受到诸多制度因素的影响。
4.基于产业集聚对企业生产率影响角度,本文利用OLS回归方法,并构建工具变量识别方法,对影响高新区高成长企业绩效的产业集聚、企业个性特征、政策干预等因素进行实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高新区的产业空间集聚可以显著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但产业集聚程度仍然不高,还未达到拥塞的程度。(2)政府对于企业研发的直接投入会显著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财政补贴效果不明显,税收减免政策通常伴随着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3)企业研发投入会显著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企业经营时间和企业规模对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负向影响;国有控股企业以及港澳台和外资控股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最高,集体控股和私人控股企业则较低。
最后,依据上述理论和实证支撑,提出高新区产业布局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优化路径。与已有研究成果比较,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富有新意的探索和努力。
1.从阶段划分及演进、现状问题、动力机制等方面,揭示了高新区产业集聚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基于全国高新区发展变迁大背景及产业布局形成的微观逻辑,提出高新区产业集聚对企业生产率影响这个关键问题,并聚焦政府、企业两个微观主体在推动高新区产业集聚过程中的内在动机、作用路径,研究构建了政府、企业、高新区产业互动嵌套的分析框架,为高新区产业发展研究奠定理论和现实基础。
2.选取产业集聚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就全国范围内高新区产业布局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给出了优化路径建议。对涉及全国103个高新区的高成长企业样本的产业集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度量,在此基础上构建回归模型,对产业布局对企业绩效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合统计、实证结果,对全国高新区产业布局进行评价,并提出以企业绩效为准绳,鼓励差异化、精准化、协同化、梯次化发展的优化路径,对在全国层面协调高新区产业布局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3.运用多维视角,进一步丰富和体系化了高新区产业布局对企业绩效影响的考察维度。基于产业空间的差异化分布,产业布局政策中主导产业选择、产业扶持效果,大地理空间上的产业协同格局对产业外部性影响进行分析;基于高成长企业的行业特征、权属性质、企业隶属关系、上级主管单位等多个维度为企业异质性影响提供证据,既是对高新区产业发展研究的进一步补充和扩展,也为后续实证检验辟出了新的研究空间,是富有价值的基础性工作。
4.利用高成长企业的代表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高新区产业布局关系进行了带有前瞻性、开拓性的研究。本文根据瞪羚企业初选标准,从国家科技部高新区企业统计数据库中筛选取得高成长企业,是事实上创新活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一群体的异质性特征符合高新区产业发展定位,代表着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本文从高成长企业异质性出发研究高新区产业布局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前瞻性、可靠性比较强,开拓了新的视野、丰富了新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