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从1998年恢复公开市场操作以来,公开市场业务逐渐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节货币供给量和货币市场利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导致基础货币投放过多,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造成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由于持有的国债数量较少、国债市场发展存在种种缺陷而显得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势下,从2003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央行票据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来对冲由于外汇占款的持续增长而扩大的基础货币。中央银行不断加大了央行票据的发行力度,来对冲持续扩大的基础货币投放,平稳货币市场利率。但是以央行票据为工具的公开市场业务究竟能否有效的调控货币供给量和货币市场利率,从而实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呢?本文正是从探讨和研究央行票据作为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这一问题出发,通过论述公开市场业务及其工具的一般理论,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的一般经验。分析了我国国债市场的不成熟和央行票据的产生、发展现状以及积极作用。通过对我国央行票据的操作对货币供给量和货币市场利率影响的实证分析,说明我国目前以央行票据为工具的公开市场操作虽然是有效的,但它对于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不如对货币市场利率影响大,并不能十分有效的调控基础货币。阐述了央行票据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它不是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的最有效的工具,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建议。本文提出了发展我国的以央行票据为工具的公开市场业务的具体措施。发展我国的货币市场,实现利率市场化来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基础的发展。改革外汇管理体制,阻断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之间的联动关系。公开市场业务配合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缓解我国中央银行的对冲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