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对20世纪中国民歌合唱发展进行概述,49年以前的民歌合唱,对这时期的新的专业音乐创作、尤其对通俗音乐领域的影响,也比其他民间音乐的影响更为直接。在三、四十年代群众性的歌咏活动中,许多革命的音乐工作者就曾大量利用民歌、小调的曲调或形成进行革命歌曲的创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一些合唱组织抗日战争时期重庆青木关音乐学院的民歌合唱、上海国立音专的民歌合唱以及延安鲁艺的民歌合唱。建国初期的民歌合唱(49年-76年)民歌合唱获得蓬勃发展的条件和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第一,新的和平建设的时期,使音乐家有条件接触到全国各地的无比优美的民歌宝藏,许多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都是第一次被挖掘出来,丰富的民歌素材给了作曲家们无穷的启发和灵感。第二,专业和业余的合唱队在五十年代初广泛建立起来了,演唱能力(包括民歌演唱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第三,五十年代先后有苏联的小白桦树歌舞团、波兰的玛佐夫舌歌舞团、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歌舞团、罗马尼亚民间音乐团等来华访问演出,他们带来的充满各国民间风情的歌舞、合唱节目,强烈地吸引了中国听众,促使、启发我们搞自己的民歌合唱和民间歌舞。第四,最为重要的,是五十年代初中国人民那份乐观、自信的民族自豪感。本文重点研究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歌合唱,首先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歌合唱发展的社会环境,其次要满足人民大众情感抒发的需要,民歌合唱作品民族化深层次发展的需求以及时代新审美观念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歌合唱作品有许多,将作品分成了汉族民歌和少数民歌两大类。研究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民歌合唱分别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如,在作品内容上的发展,在创作技术上的发展,在音乐风格上的发展,在演唱风格上的发展,在审美风格上的发展。民歌合唱发展的前景证明,不论是戏剧性的大合唱或抒情性的大合唱,也不论是套曲形式的大合唱或组歌形式的大合唱,都可能出现受人欢迎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问题是要看作品的内容是否深刻反映了人民的思想,艺术上是否反映了群众的审美爱好,是否具有对民歌合唱艺术的实质上的创造与增添。民歌合唱艺术那丰富的人声色彩,那奇妙的多声思维,正有待中国作曲家来进一步开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