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祁连山及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对青藏高原隆升与扩展响应敏感。该地区盆地沉积序列、古生物、古气候、河流阶地及构造地貌等都很好的响应和记录了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形成演化过程。多年来很多研究者对祁连山及邻区山-盆演化及沉积地层进行了研究。本论文在对区域第四纪构造-沉积演化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构造地貌演化、盆地沉积序列、古生物及古气候特征以及沉积系统具有相似性的划分原则对该区地层和地貌进行了分区。通过对该区内河流阶地抬升幅度、年代等对比研究,揭示第四纪时期河流阶地所记录的祁连山地区整体隆升特征、不同区域的隆升幅度与时间差异,以及祁连山地区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模式。.选择该地区四个代表性剖面,根据孢粉、粒度、磁化率及重矿物等气候指标,建立祁连山地区不同地貌单元第四纪气候演化模式。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祁连山及邻区首幅1:100万《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图》。论文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依据不同区域的构造背景、沉积特征及盆地沉积序列、地貌演化、古生物、气候特征的划分原则,将该地区第四纪地层区划分为:贵德、兰州-西宁、酒泉-张掖、共和、柴北、肃北-门源及青海湖地层区。2.依据区域内具有相似的地貌特征,演化背景、成因及沉积系统具有相似性原则,划分出:东部黄土高原地貌区;中西部高山高原谷地地貌区;河西走廊酒泉-张掖-武威盆地群地貌区;青藏北缘柴达木-共和地貌区及贵德-循化盆地群地貌区。3.通过将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以来的河流阶地年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抬升幅度和抬升速率进行对比分析,祁连山及邻区存在构造活动期数至少5期。即1.6Ma左右的第1期构造活动;1.2-0.6Ma的第2期构造活动,包括1.2、0.8、0.6Ma次一期构造活动;0.45-0.25Ma的第3期构造活动;0.2-0.08Ma的第4期构造活动,包括0.15、0.1Ma次一期构造活动;0.08Ma以来的第5期构造活动。祁连山及邻区至今未发现1.80Ma-2.60Ma年龄段的河流阶地,以致无法通过河流阶地记录分析第四纪早期区域构造活动。祁连山及邻区东、东南部1.80Ma以来平均抬升速率为0.25mm/a,平均抬升了 450m左右,由此粗略推算2.60Ma以来该区域抬升了 600m左右。祁连山及邻区西北部河流阶地反映的构造抬升强于东、东南部,据此推论第四纪以来祁连山及邻区西部抬升或超过600m。4.建立东部黄土区、西部山岳冰川区、北部河西走廊区及南部青藏北缘(临夏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化模式。5.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资料处理,编制了我国第一份以DEM为底图的1:100万《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图》,为今后开展祁连山及邻区第四纪研究提供了基础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