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迟子建是东北文学一名代表性作家。在中国文坛上,迟子建强烈的个性色彩,突出的民族风格叙事,始终坚守的民间立场等,彰显了其独特的审美情怀。文章由细读迟子建小说文本获得的感性认识出发,在感性经验的基础和理性知识的支撑下,力图通过梳理迟子建创作及其人生经历,找到迟子建小说中悲悯情怀的表征及其演变,另外从整体上把握迟子建小说对“悲悯情怀”的践行和坚守,并尝试从中发掘“悲悯情怀”推演出的种种丰富蕴涵。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迟子建小说悲悯情怀的起源。成长于北极村,让迟子建对自然生态产生独特感悟和思索,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无常悲剧性。同时,由于地处中俄边境,受到极大的俄罗斯文化浸润渗透,迟子建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都与苏俄作家有一脉相通之处。另外,东北地区盛行的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这使得迟子建对世间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感情,总是用悲悯情怀关照世间物。此外,作家深受佛学思想的熏陶,认为文学写作本身也是一种具有宗教情怀的精神活动,而宗教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达到真正的悲天悯人之境。
第二部分:揭示迟子建小说悲悯情怀的抒发基点。对自然万物的悲悯,使迟子建小说着力表现人与自然互依共存,对被践踏、被掠夺的大自然的忧虑;对底层民众生存状态的思考,令迟子建认识到人在命运捉弄下的无奈与可悲,在生活折磨下的悲痛与心酸,凸显了人物与命运搏击时的悲壮与崇高,以悲悯的情怀传达了对他们生命状态和生存境遇的关怀与尊重;对博爱宗教情怀的坚守,使迟子建小说以一种敬畏的心态衡量人生中的精神价值问题,同时用爱意和宽容实现对恶人的拯救;对死亡命题的别样书写,使迟子建笔下的死亡不再令人感到绝望和虚无,命运无常,人应该学会面对死亡,接受死亡,更要从悲哀中获得成长。
第三部分:探讨迟子建悲悯情怀抒发的艺术视角。迟子建不以启蒙精英姿态居高临下,而是以贴近底层,置身民间,从儿童、动物、女性的边缘视角看待世界,这使她的作品总是洋溢着善意和良知,流露出一以贯之的悲悯情怀。
迟子建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温热的同情悲悯之心,倾注了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活和自我认知的思考,在其作品中时时闪现出质朴善意的人文光辉和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正是当代文坛所需要的。但从某个角度来讲,迟子建的悲悯阻碍了她对人性的挖掘,影响了批判现实生活的力度和深度,也限制了她的小说向纵深方向挺进,这就造成了迟子建小说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