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外汉学研究逐渐成为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伴随着一系列海外汉学著作及其译本的出版问世,海外汉学不仅为国学和比较文学等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而且通过“远景思维的空间”和“外在的观点”(乐黛云,2001, p.46)拓展了中国文化的外延,丰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典籍和自身文化身份的认识。但在繁荣的背后,海外汉学论著的汉译往往不尽人意,尤其在专有名词回译和引文回译等方面,因为译者知识面的局限和考证不足而错误颇多。海外汉学的研究前景与其译事之难构成了一对矛盾。因此,只有充分了解海外汉学论著的特点,仔细考究作品中的文化因素与史料,并按照学术要求进行翻译与注释,才能有助于推动海外汉学的发展,发挥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本报告基于对汉学家西蒙·利斯(Simon Leys)在《无用堂》(The Hall ofUselessness)中《中国人的历史观》(The Chinese Attitude towards the Past)和《孔子》(An Introduction to Confucius)的两篇著述的翻译实践,引入回译理论和学术翻译中注释的重要角色。在理论和文献综述部分,针对回译理论脉络、回译研究的海内外重心、海外汉学的研究与翻译情况分别进行了介绍与梳理;同时,引入比较文学视野和学术翻译要求,对海外汉学作品的回译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在翻译文本阐释部分,除却对海外汉学作品中人名、术语等专有名词回译的传统讨论,引入“回译度”以及语篇风格等概念对句子的风格回译进行了探讨。尤其着重引入比较文学对汉学论著回译的思考,构架海外汉学论著翻译中回译与注释的互补关系,对注释在人物、地名的回译,引文的回译,以及在更正海外汉学作品原文的事实错误与意识形态误解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细致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