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L.)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油茶喜温暖,畏严寒,生长水分要求较大。每年7、8月份前后正值油茶花芽发育、果实膨大、油脂转化时期,若降雨过少,阻碍油茶生长发育,枝叶枯黄,果实大量脱落。我国油茶林面积约为366.7万hm2,广泛分布于亚热带与低山丘陵地区,包括四川、云南、广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台湾等18个省(自治区),1100多个县(市)。本试验以2年生的‘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8号’、‘长林18号’、‘长林22号’、‘长林27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长林59号’共9个长林无性系油茶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研究持续干旱胁迫下油茶叶片的活性氧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渗透物质生成量、细胞膜透性及光合参数变化响应情况,并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9个油茶品种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更客观的筛选出抗旱性强的品种,为耐旱性油茶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干旱胁迫下9个油茶品种活性氧含量变化随着土壤含水量下降和胁迫时间延长,9个油茶品种的O2-·和H202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胁迫至15d,长林40号、长林53号和长林59号的H202含量开始大幅度上升;胁迫20d后长林8号、长林18号、长林27号、长林53号和长林59号的02-·产生速率加快。胁迫25d时,长林8号、长林18号、长林27号和长林53号的02-·和H202生成量较为明显。2.干旱胁迫下9个油茶品种抗氧化酶含量变化随着土壤含水量下降和胁迫时间延长,各油茶的SOD和POD活性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胁迫至15d,9个油茶品种的SOD和POD活性均达到最大值。胁迫期间,9个油茶品种的CAT活性始终处于上升趋势,长林8号、长林18号、长林27号和长林40号的CAT活性在胁迫后期上升幅度较快,说明这4个油茶品种的CAT对干旱胁迫较为敏感。3.干旱胁迫下9个油茶品种渗透物质含量变化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深,9个油茶品种的Pro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胁迫15d后,长林18号的Pro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另外8个品种相比,上升幅度较为剧烈。长林22号、长林53号和长林59号的Pro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胁迫期间变化相对缓慢。4.干旱胁迫下9个油茶品种细胞膜透性变化干旱胁迫下9个油茶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和TBARS含量变化趋势类似,均随土壤含水量下降而增加。胁迫至15d,长林4号、长林18号和长林27号的相对电导率及TBARS含量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另外6个油茶品种。5.干旱胁迫下9个油茶品种光合参数变化随着土壤含水量减少,处理组9个油茶品种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呈下降趋势。胁迫10d后,9个油茶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下降大幅度增大。胁迫25 d时长林18号二者下降幅度最为剧烈,而长林53号与另外8个品种相比,下降速度较为缓和。胁迫期间,对照组的9个油茶品种的蒸腾速率呈缓慢递增趋势,处理组的9个油茶品的蒸腾速率随着胁迫时间延长而下降。胁迫10d,长林18号的蒸腾速率急剧降低,胁迫25d时,其仅为初始值的2.63%。对照组的9个油茶品的水分利用率,胁迫5d内趋于稳定,试验至10d后出现下降趋势,25d时各油茶叶片的水分利用率均低于初始值。处理组中长林3号、长林22号和长林53号水分利用率变化趋势相似,胁迫15d前,呈下降趋势。而长林8号和长林40号的水分利用率随着胁迫程度加深而增强。6.9个油茶品种的抗旱性综合评价植物抗旱性是个复杂的生理调控过程,各单项指标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使它们提供的信息发生重叠,且任何单一指标难以全面地反应植物抗旱性的强弱,直接运用这些指标进行抗旱性研究会产生较大偏差。因此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9个油茶品种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值对9个品种抗旱性从高到底排序得:‘长林59号’>‘长林22号’>‘长林4号’>‘长林53号’>‘长林40号’>‘长林8号’>‘长林3号’>‘长林27号’>‘长林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