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葡甘聚糖结构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s1990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葡甘聚糖为试材,运用分子模拟同仪器分析相结合的手段,预测了葡甘聚糖分子链的高级结构,分析了无机分子对其结构、性能的影响,探讨了葡甘聚糖与卡拉胶微观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   1.葡甘聚糖单链高级结构的预测   利用Hyperchem7.0、VM2.0分子结构计算软件采用分子动力学和分子力学的方法,以真空中葡甘聚糖单链为研究模型,研究了聚合度、取代基对动态构象的影响及影响链构象的作用力。首次提出了KGM链的动态模型,得到了以下结果:聚合度影响其链形态和稳定性,对于高聚合度的魔芋葡甘聚糖来说,其链呈现无规卷曲状态且稳定性下降,在整个动态运动过程中KGM链脱乙酰基前后都呈现无规卷曲状态,而且其伸展和卷曲的变化是周期性的,表现出了很好的柔性,说明乙酰基不是影响其链形态的主要因素,二面角能和静电作用是真空中影响单链构象的主要的键合作用力和非键合作用力,但是乙酰基对氢键作用的影响较大。   2.无机分子对葡甘聚糖溶液体系结构性能影响的研究   利用Hyperchem7.0分子结构计算软件,采用分子动力学及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技术,对无机分子对葡甘聚糖体系的影响进行分析,很好的解释了性能变化的结构原因,结合以往的研究及参考文献得出以下结论:KGM在碱性条件下由于化学作用乙酰基的脱除分子间氢键作用的加强提高了凝胶强度,分子间氢键的主要作用位点是葡萄糖的O(6)与甘露糖的O(2)之间;硼与KGM形成的分子内和分子间配合作用及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增强是KGM特性粘度和致密性提高的主要原因,分子间型配位反应发生在葡萄糖和甘露糖两个糖环之间的几率最大;加入尿素后,表现为宏观性能的下降,葡甘聚糖氢键网络被破坏,氢键的作用位点由甘露糖的O(2)、O(3)变为O(4),葡萄糖的O(3)、O(6)变为O(1)、O(2)。   3.葡甘聚糖与卡拉胶共混作用的研究   利用Hyperchem7.0分子结构计算软件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DSC、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葡甘聚糖与卡拉胶的微观结构及作用过程,揭示了性能变化的结构原因和分子之间的作用位点。得出了以下结论:葡甘聚糖同卡拉胶共混后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形成了强度高、弹性好的热可逆凝胶。其凝胶强度与单一胶相比较,凝胶特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通过红外光谱可以发现形成复合溶胶后化学基团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但是氢键缔合作用增强:通过DSC分析可以发现仅出现1个吸热峰,两种生物大分子达到了相容的结果,经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与单一体系比较,葡甘聚糖与卡拉胶共混时稳定性提高,分子间氢键作用力明显增强,主要的作用位点是葡甘聚糖的上甘露糖的O(2)、O(4)、O(6)、乙酰基位置及卡拉胶上糖环上的O(6)、硫酸基。
其他文献
煤矿井下环境危险恶劣,易聚积煤尘和瓦斯,煤矿井下一旦发生漏电,很可能会引起人身触电,酿成火灾,煤尘及瓦斯爆炸等恶性事故。由于漏电过程机理复杂,漏电信号微弱,且易受干扰,现有的漏电保护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矿井电网漏电故障识别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首先,利用矿井低压电网的电路模型及其单相漏电等效模型,得出其发生单相漏电时的各种漏电特征量的数学表达式。通过各个漏电特征量的数学表达式,可以发现影响漏电
直线旋转永磁作动器(LRPMA)是一种利用单套定动子实现直线、旋转或螺旋运动功能的新型两自由度永磁作动器,可用于替代由多个驱动部件组合构成的直线旋转执行机构,在机器人和汽车
该文从黄瓜病叶上分离获得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并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和柯赫氏法则得到验证.采用常规的微生物分离技术,从所采集土
通过对人造血干细胞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全面系统分析,从而来揭示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与分化潜能相关的分子机制.将转录组EST和SAGE的10230个基因(6205个蛋白序列)和蛋白质组
地基雷达IBIS-S系统在微变形监测领域展现出了巨大优势。本文介绍了IBIS-S系统的工作原理,同时利用模拟变形实验验证了该系统的测量精度。数据处理过程中分别考虑了静杂波相位分量和环境扰动对变形信号的影响,并进行了去除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变形数据经过处理后的精度可以达到亚毫米级,能满足高精度的微变形监测任务需求。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出以及人们对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or,DG)凭借其投资少、发电方式灵活、环境友好等优点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由于受到风速、光照、温度等自然条件随机变化的影响,大量的分布式电源的并网对电网的稳定运行和电能质量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DG,学者们提出了微电网的概念。微电网相对于大电网是
  本研究显示,Mja10b(来自詹氏产甲烷球菌,Topt=85℃)、Mth10b(来自热自养甲烷球菌,Topt=65℃)、Mma10b(来自海沼甲烷球菌,Topt=37℃)和Mvo10b(来自沃氏甲烷球菌,Topt=37℃)都能
能量双向馈动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简称双向无线电能传输技术(Bidirectional Wireless Power Transfer,BD-WPT),是无线能量传输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研究热点之一。它不仅具有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便捷、灵活的充电优点,而且还能够实现电能在“源”与“荷”之间自由流动,在电动汽车与电网能量无线互动场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开展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分布式能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在电力系统中渗透率不断增加,无形中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带来了危机与挑战。基于电力电子逆变接口的分布式电源不具备有利于保持系统稳定的阻尼分量和旋转惯量,而这些因素正是传统电力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同步发电机所固有的特质。基于虚拟同步发电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的并网
电力电子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大量的电能质量问题,影响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改善并提高供电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对电能质量扰动信号的自动分类识别是电能质量扰动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判断扰动发生的原因和治理电能质量的前提条件。因此本文对含有噪声的扰动信号的电力系统参数进行分析处理,对影响电能质量的扰动量进行识别分类,为改善电力系统电能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选用数学形